阅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轻松的事情世间只有一件,那就是娱乐。
最近读到这样一则报道:2005年我国识字者中图书阅读率仅为48.7%,自1999年以来,首次低于50%;而“没时间读书”的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其中20岁至29岁的年轻人占54.2%;群体读书还盲目跟风,从《谁动了我的奶酪》、《鬼吹灯》到《达·芬奇密码》,畅销和流行主宰了读者的阅读。国民阅读的误区由此可见一斑。
一是最该读书的时候没人读书。现代化的过程应该是国民素质提升的过程,而国民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人读书,是哪些人在读书和他们究竟读些什么书。譬如犹太人,这个在全球只有2000多万人口的民族,就出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等大家,影响当今世界精神领域的顶级人物,几乎全出自犹太民族。个中缘由又是什么呢?一位古代犹太哲学家说的话是最好的回答——“不管身体强健还是虚弱,不论年龄大小,每个犹太人都有义务学习……纵然是乞丐或拖儿带女者,也必须每天挤出时间学习。”犹太人酷爱读书学习,是其获得巨大成功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反观眼下的中华大地,最该读书的时候,却没有人读书,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二是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据说,6至12岁是人的阅读丰沛期,只要遇到感兴趣的书,他们都愿意阅读,可这些小学生被过早地抛在无涯的题海中,想读书还不成了。根据一些专家的阅读建议,中学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文艺名著与科普读物齐头并进,成人初期的大学生应该结合专业文理互补。现在,中学生能把每天的作业做完,就“万事大吉”了,哪里还有这个“闲”人“闲”福呀?而大学生能一页不落地读完专业课的书,已属凤毛麟角,临近毕业,许多学生连查阅专业书、撰写论文都不愿,专找“枪手”来解决。
三是最该读的书没人读。在48.7%的识字群体中,不少人是考什么,读什么;怎么考,怎么读。没有工作的,为了就业读;有了工作的为了晋级、职评、提拔读。要是什么也不为,很可能就什么也不读;即使读了,也很可能既不知读什么,也不知怎么读。娱乐多了,应酬多了,工作忙了,说是到了读图时代了,出版社几乎弄得不加插图不出书。拿起这样的书,就着插图看完旁注,就算读完了一本书。快餐化、娱乐化、文摘化,更是颠覆了传统的读书习惯。原著要简本,名著要戏说,聪明的读书方法竟然是“让李敖去读书,我们来读李敖的”。一面拒绝经典,一面盲目跟风。幼儿读卡通,少年读科幻,青年读时尚,老年读养生,剩下的读读排行榜。
若要走出这一误区,就应懂得一个道理,读书的时间越少,就越要读几本终生管用的经典。记住这句忠告:什么书好卖就卖什么书,无可厚非;什么书好卖就读什么书,愚不可及啊!
阅读是思考的钥匙,思考存在于阅读之中。所以“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一本书没有读完,而改正错误的方法就是找机会重读一遍”。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中小学的新课程体系重视了阅读;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推进了阅读;当前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将让阅读成为国民的普遍生活方式。阅读真的能影响人的一生。最近美国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经常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气质截然不同;从小就读书的人,长大后大多出类拔萃;成年后读书,普遍明事理,遇事通达,至少更讲究处事的方式方法。相信有一天,国民能够真正走出阅读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