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位于东海之滨的温岭,拥有大大小小2万多家工业企业,在刚刚出炉的2010年全国百强县中名列第15位。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当地的农业发展更是风生水起。温岭的西瓜、果蔗、葡萄、草鸡等早已闻名省内外,如今,该市又借着农业“两区”建设的东风,创新建设模式,孕育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掀起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高潮。
规划先行,现代农业蓝图绘就
今年初,温岭市出台“两区”建设总体规划:计划到2018年,全市建成1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到2015年,建成2个现代农业综合区,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0个特色农业精品区,24个新兴农业培育基地,总面积15.78万亩。“从今年开始,我市80%的支农资金将投入到现代农业园区中,主要用于改进生产设施条件、转变生产发展方式、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品牌营销服务等。”温岭农林局副局长陈文云告诉记者,温岭目前已投入园区建设专项资金600万元,小农水项目建设资金5098万元。同时,当地还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服务,主要负责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以及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两区’规划,包涵了箬横镇东部沿海2万多亩土地、南部沿海1万多亩土地。”箬横镇农办主任郑正友告诉记者,规划一出台,箬横镇立刻紧锣密鼓地开始建设。到目前为止,箬横镇已建成农作创新示范点19个,各类示范基地30多个,示范带动了全镇的西瓜、西兰花、大棚葡萄、早熟梨等各类水果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省级建设项目‘箬横粮食功能示范园区’也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30万元。”“通过‘两区’建设,温岭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陈文云介绍说,在“两区”建设的带动下,当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日渐提高。
模式创新,“两区”不断带来惊喜
这些天,温岭市滨海镇安新村的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里,种粮大户颜保林正忙着培育叶芥菜的秧苗。“每年晚稻收割完,就会有很多秸秆烂在地里,给越冬的虫子提供了温床,如今,在种菜的同时清理了秸秆,既增加了效益,也减少了来年早稻的病虫害,一举两得。”颜保林说。
颜保林的“早稻—晚稻—叶芥菜”种植模式目前在温岭最为普遍,而箬横镇乐邦村村民陈治青的“西兰花-早稻-晚稻”种植模式,则是当地农技专家推崇的好模式。“西兰花10月移栽,来年2月收获;早稻4月直播,7月收割;晚稻8月移栽,11月收割。这样的种植时间安排既最大限度利用了土地,也提高了水稻和西兰花的产量。”陈治青告诉记者,种植西兰花时需要施钾肥,采用新模式后,每亩早稻可节省钾肥25公斤,约60元;而早稻产量也从45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他种200多亩地共可增收3万多元。“这两种粮经结合模式,既实现土地的休养生息,又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郑正友告诉记者,前作是水作的,旱作可节肥20%;前作是旱作的,水作基本上不施肥就可达到目标产量,同时,还有效减轻了土传病害。
为了破解土地之困,温岭人集思创新,全面铺开了粮经结合、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园地养殖、水产混合套养、林业复合经营、生态休闲观光等7种类型30多种模式,如今温岭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土地亩产值都能上万元。“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农作制度创新,为用最少的耕地创造最大的价值而努力。”台州市副市长李跃程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