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崔璀 王建平 梅兰育)西红柿刚刚采摘完,云和县云和镇蔬菜村农民孙葆民就趁着天气回暖将大棚下的土铲平,做田垄、注水,又在水面上铺起了一层塑料薄膜。用这套自主研发的种菜“土法”,孙葆民已经接连种了好几年的大棚蔬菜,每亩效益都超过1万元,超出普通大棚菜亩产值3倍以上。
农民种植大棚蔬菜,最怕遇上熟地减产问题——只要在同一个大棚内接连种同类蔬菜,产量就会持续下降。不过,孙葆民并不为此担心,在种植大棚蔬菜的过程中,他研究出了一种独特的“生态闷棚法”,一举解决了这个技术瓶颈。如今,这一创新的种植法已在各地大棚蔬菜生产中推广。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孙葆民就一直与蔬菜打交道。“施肥导致毒素和盐渍年年累积,加上大棚内舒适的环境又特别容易发生病虫害,所以大棚熟地减产很难避免。”孙葆民说,为解决这个难题,每年一到夏季,他就着手研究种植技术,先用生石灰中和土壤的酸性,然后将清水注进大棚,这样反复进行三四次,最后放水“排毒”,将积累在土里的毒素和盐渍冲走,使菜地恢复“初始化状态”。
过去,农民种植大棚蔬菜两三年后,亩产值只有3000多元,而孙葆民在村里的蔬菜产量年年第一,亩产值一直稳定在万元左右。因而声名远播的“孙氏生态闷棚法”吸引了省农科院蔬菜种植专家前来“取经”。“我省的土地多偏酸性,不少地方因为土壤盐渍过多,不适合种蔬菜,利用老孙的这套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菜农在生产中的一系列问题。”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专家何圣米如是说。
为了在全省推广这一创新技术,许多专家建议孙葆民专门撰写“生态闷棚法”的学术论文,这可让纯“实践派”的孙葆民犯了难。不过,这个勤于思考的农民想出了同样有效的推广办法——写不出就说。孙葆民告诉笔者,现在无论云和县哪个村开设蔬菜培训课,他都会积极参与,丰富的经验和通俗的语言成为他帮助菜农们的最有效工具。
如今,孙葆民已经成了云和菜农纷纷效仿的“土专家”,每到蔬菜种植季节,他家的大棚就成了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菜农们的实训基地。前不久,云和镇巧云村创业农民邱士伟还专门承包了100亩蔬菜基地,邀请孙葆民技术入股,全面推广“生态闷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