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论坛上,很多专家表示了对一些濒危物种的担忧。
来自香港大学的刘敏博士呼吁:美丽珊瑚礁亟待保护。目前全球三分之一的珊瑚礁面临着退化,依附在礁石上的750种不同的珊瑚种类中,有三分之一面临着生存威胁。
她说,中国的珊瑚礁群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其中97%的珊瑚岛礁都面临着危险,这些危险主要来自于气候变化、海洋酸化以及人类的干扰因素,但这些问题还没有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希望政府加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
同样,台湾海洋大学教授陈义雄从虾虎鱼类的变迁看出了台湾的海洋环境的变化。他说,虾虎鱼科是鱼类中最大的一个科,种类有2000多种,它是一种生活在浅海岛礁等浅水地带的河海洄游性鱼类。它们对水质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受到污染的河流是无法找到这种鱼的。其中有一种不长鳞片叫宽带裸身虾虎鱼,仅在菲律宾、日本有分布,台湾最近才得以发现。他认为,任何一条河川的污染都会影响到一个物种的进化,人类不应该将污染的压力转交给大自然的自净能力来承担,一个生态系统毁坏了就永远不能复原到原来的样子。
而北京大学陈梅博士发现,海岸线人为改变导致中华白海豚萎缩。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中华白海豚分布区大大萎缩,广西北部湾仅余两小块分布区,乐清湾基本再无分布。而海岸线的人为改变是造成这种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通过威胁动物的安全、食物以及繁育等各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从而对海豚的生存造成影响。专家还讨论了海洋生态文明下如何看待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并认为尊重野生生物的生存需求,保护他们的自然生境是一个基本的保护态度和保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