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海洋渔业

稻田养鱼——鱼虾肥 稻花香

  见习记者 姚力丹
编者按:
  近年来,海洋捕捞“船多鱼少”矛盾的激化,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而导致的水产养殖空间的严重挤压,都迫使我省渔业部门寻找一条最佳途径,拓展水产养殖空间。渔农结合,开展稻田生态种养殖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稻田养鱼”就是根据水稻、鱼虾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种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需求,合理配置时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种生态种养结合模式。
  我省稻田养鱼历史悠久,青田的稻田养鱼还被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渔农结合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衍生出了稻虾共生、虾瓜轮作、鱼菜轮作、茭鱼共生等新型“稻田养鱼”模式。
亮 点 一 :
万般花样 “千斤稻百斤鱼”不再是梦
  目前我省稻田养鱼总面积在20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丽水和温州,并开始逐步向浙北的杭嘉湖平原和浙南的金衢台等地延伸,现在全省11个市均有稻田养鱼试点,已探索出稻鱼共生、稻虾共生、稻鱼轮作、稻虾轮作、瓜虾轮作等多种渔农结合的模式。“稻田养鱼利用生态互补原理,每亩可节省除草、耕田2-3工,节约农药40%左右,还可大幅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水稻等农作物的品质。”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稻田养鱼已逐步从传统的低水平、自给自足的粗放经营向集成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过去稻田养殖的只有鲤鱼、草鱼、田鲤等品种,结构比较单一,效益不明显,如今养殖品种丰富多彩,青虾、罗氏沼虾、河蟹、泥鳅、黄鳝、蛙、螺等名优新品种游走田间,正逐步向高效益、综合性的良好稻田生态系统发展。“稻田养鱼是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使物质和能量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是典型的高产、优质、高效的渔农结合生产项目。”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表示,发展稻田养鱼不仅是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历史必然,也是调整渔业经济结构、拓展养殖发展空间的客观要求,它对加快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渔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悉,近年来温州市探索总结出一套被称为‘千斤稻百斤鱼’的‘沟坑式’稻田养鱼新模式,亩均增收千元以上,已成为我省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一条好路子。
  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专家介绍,该局正在积极总结并推广稻鱼轮作、稻虾轮作、虾瓜轮作等各种渔农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要让稻田养鱼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亮 点 二 :
生态循环 环保增收两不误
  位于宁波象山县新桥镇的石昌鱼种场是该县南美白对虾的重点养殖单位,近段时间以来,该鱼种场场主潘仁照大打“生态种养”牌,在养殖塘内率先实施“虾-草-牧-菜”的生态循环轮作模式,使得原本750亩的对虾养殖塘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农庄”。“现在我的养殖塘不但出产对虾,连西兰花、芹菜、豌豆、牧草等农作物也是一应俱全。”潘仁照得意地说。
  据潘仁照介绍,“虾-草-牧-菜”生态循环轮作模式就是利用虾塘养殖6个月的空闲期,在养殖塘内栽种各种蔬菜、牧草和发展规模养鹅业,“虾菜循环轮作和虾草牧循环轮作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对养殖塘的生态环境起到净化作用,同时提高养殖品质。”
  据了解,养殖塘的水质环境是制约鱼虾高产高效养殖的重要因素。“一般经过多年养殖后,塘底往往淤泥堆积,水质恶化,富营养化问题严重,这就容易造成鱼虾发病频繁。”潘仁照说,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当地养殖户的普遍做法是在每年鱼虾收获后,利用挖掘机来进行清淤,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养殖塘的水质环境,而且容易使养殖塘的面积越来越小。“发展‘虾-草-牧-菜’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后,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当地渔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潘仁照在收获的养殖塘上种起了黑麦草、豌豆、西兰花等农作物。“池底的淤泥成了蔬菜和黑麦草的肥沃原料,农作物不需施肥也不需喷洒农药,成了真正的绿色产品,另一方面沉积在塘底的污泥转化成养分被农作物吸收,不用推土就能改善养殖塘内的水质环境,既节省养殖成本,又增加效益,真可谓一举两得!”潘仁照告诉记者,去年渔场就通过虾菜循环轮作和虾草牧循环轮作新增利润45.5万元。“这种淡水池塘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成功地解决了农村基本农田保护问题,它兼具农田的基本功能,又可发展生态渔业,能起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作用。”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亮点三

水旱轮作“闲置地”利用更有效
  这几天,实行“瓜虾轮作”的台州市三门县富洋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塘一大早就非常热闹,养殖人员正忙着起网捕南美百对虾,网一拉上岸,活蹦乱跳的对虾就被倒进商贩的收购车运走了。“估计这月底对虾就可以售完,下个月,我们将在这些闲置的养殖塘里翻耕种甜瓜。”合作社理事长林海晓说。
  林海晓是三门县“瓜虾轮作”的创始人。“南美白对虾一般6月中旬放养下去,到10月初就可起捕上市出售,10月底对虾卖完后虾塘就闲置了,为了把空闲的虾塘有效利用起来,我就想到了利用虾塘空闲期种植哈密瓜。”前年,林海晓投资6万多元,买来毛竹、塑料薄膜,在虾塘里建起41亩塑料温室大棚,并从上海农科院引进“东方蜜1号”哈密瓜种子,开始在养殖塘里试水干起了“瓜虾轮作”的种养新模式。第一年,他的41亩大棚哈密瓜就硕果累累。“实行‘瓜虾轮作’不仅让养殖塘的土地附加值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利于虾瓜互促生长,互惠互利。”林海晓告诉记者:“养虾后留下的虾粪、饵料肥沃了土壤,无需再用肥料农药,地里种出来的哈密瓜就特别甜,价格也比普通甜瓜高出20%左右,而且大棚高温还杀死了塘地病菌,降低了虾塘发病率,放养的对虾个头大、产量高,肉质更鲜美。”
  据了解,实行‘瓜虾轮作’后,林海晓合作社出产的哈密瓜平均亩产量有2100多公斤,亩产值达1万多元,南美白对虾平均每亩232公斤,亩产值达5600多元。“毛估估算一年两者的总产值有92万元,总效益45万元左右,平均亩效益可达5000元,这比我以前单养南美白对虾时每亩平均增效了2550元。”林海晓说。“这项‘瓜虾轮作’新技术很有推广价值。”三门县海洋与渔业局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三门县有10万亩海水养殖塘,近几年养殖成本不断提高,利润缩水,而且每年养殖季节只在夏秋季半年左右,还有半年时间养殖塘基本成了“闲置地”,从而制约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瓜虾轮作’的水旱轮作新模式可有效提升养殖塘的土地利用率,为渔农带来可观收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