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现在我们村有80%的农户养殖江山白银耳鸡,年饲养量50只以上的大户有400多户,还成立了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5年结对帮扶下来,低收入农户就可基本脱贫了,这多亏省农业厅对我们的帮助。”日前在江山市坛石镇横渡村,村支书王喜祥高兴地对记者说。
横渡村是省农业厅结对帮扶的江山市10个村之一。自2008年以来,省农业厅通过项目实施、技术指导、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等方式,帮助横渡村发展以土鸡为主的农业产业。如今,该村的江山白银耳鸡养殖已初具规模,去年养殖量达11.5万只,利润超百万元,不少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通过养殖土鸡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横渡村近两年的发展,只是省农业厅在江山结对帮扶的一个缩影。两年多来,省农业厅积极帮助这些村培育主导产业,提高农民素质,壮大集体经济,在农业产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农户脱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各帮扶点以江山乌猪、白银耳鸡、食用菌、茶叶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在坛石镇郭丰村,一个占地范围300亩的“马铃薯—长瓜—四季豆”山地蔬菜核心基地正日益成型;在坛石镇上溪村,江山乌猪核心种猪场母猪存栏已达30头,公猪两头,保护基地基本建成;在凤林镇政棠村,争取到省补助资金32万元,新建标准化菇棚15个;在凤林镇凤里村,新增白菇基地10亩,年产值100万元,全村白菇种植达到70多万袋,解决了100多个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10个村如今都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子,农民致富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托。省农业厅对江山的结对帮扶时间并不长,之所以能取得显现成效,关键在于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发展,切实帮助农民寻找符合实际的帮扶举措,这种“授人以渔”式的帮扶思路,将使帮扶点长期受益。【采访后记】 在采访中,坛石镇党委书记王招裕告诉记者,结对帮扶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就是为他们理清了发展思路,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发展途径,这也是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最大的感受。结对帮扶点大多是偏远农村,虽然生态环境良好,但交通、信息等相对闭塞,结对帮扶带给他们的,不仅是资金、技术上的帮助,更打开了他们走向市场经济的思维空间。一点突破,豁然开朗。尽管现在这些帮扶点与我省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但走在这片土地上,看着一个个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听村民说“两三年后我们就能脱贫了”的话语,借用眼下很流行的一个词,就是给人一种很“给力”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