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农民信箱

人口普查,你知晓多少

  编者按:人口普查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就连幼儿园、学校、老年公寓、图书馆的布局,都要以人口普查的情况作为依据。从11月1日开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已进入入户登记阶段。人口普查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怎么查?日前,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省统计局副局长黄建生就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接受了媒体采访,今天本报摘要刊登部分内容。
  问:我省人口普查分几个阶段?
  答:从11月1日至11月10日是入户登记阶段。11月10日至11月30日,将对已登记信息抽样复查,以确保登记质量。随后进行汇总、编码、光电录入和综合分析。明年4月底前后,人口普查的一些主要数据将以公报的形式对外公布。在这次普查中,浙江仅工作经费的投入就达1.9亿元。
  问:居民接受普查登记时要填写什么内容?需准备什么材料?
  答:居民要填写短表或长表。大部分居民填写的将是短表,其中包含人口基本状况、受教育程度和户的基本情况等18个项目;长表是按10%的比例抽取的,其中除了短表的项目外,多了人口的迁移流动、身体健康状况、就业状况、妇女生育状况、社会保障等内容,共有45个项目。填写短表一般15分钟可完成,长表需要20到30分钟。居民事先应准备好户口本和身份证。
  问:居民的隐私是否会被曝光?普查员的身份如何识别?
  答:关于隐私权,居民不必担心。根据《人口普查条例》规定,普查员不允许泄漏普查对象的个人隐私。而且,人口普查数据不得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进行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同时也不得作为对人口普查对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其他如收入、存款情况等与人口信息不相关的信息不需填写。
  识别普查员身份很简单。普查员上门登记时都将佩戴普查员证,上面有姓名、编号和普查员的照片。而且,普查员上门时都有陪调员陪同。陪调员一般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
  问:我的户口不在这里,还要登记吗?
  答:前几次普查主要针对常住人口,而这次普查按照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是“见人就登”。除了常住人口,还包括流动人口、身处境内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士,普查对象的范围更加宽泛。在前期的人口普查摸底中,让普查员们头疼的就是“人户分离”的情况。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也要登记相应信息,按“人在户不在”和“户在人不在”的情况分别登记。
  问:居无定所的流浪汉怎么办?
  答:在前期的人口信息摸底中,人普办已对各地市流浪汉的数量、主要分布点有了大概的了解。11月1日晚上,工作人员和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联合开展了“零点行动”,专门到涵洞、高架桥下等地寻找流浪汉,登记人口信息。为防止重复登记,普查人员还会给已经登记过的流浪汉一个有人口普查标志的圆牌子。
  问:普查人员上门调查时,没人在家怎么办?
  答:人口普查正式登记时,普查员需入户调查。如果家里没人,普查员一般会在门口张贴预约单,上面留下联系电话,约好时间再上门。 (本报综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