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乡村应拒绝大公司?
——《中国青年报》载文说,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创办人、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廖晓义,最近针对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提出了“乡村使生活更真实”的观点,在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所谓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资本化争相将大公司引进乡村的背景下,响亮提出“不要让大公司统治世界”。她说,“我们想闯一条村民在完全保留土地和宅基地的前提下,与外来社会企业或公益组织共生共赢的新城乡发展之路”。
很多大公司以很低廉的价格大规模租得农民的耕地,然后把老弱农民变成土地上的工人,让青壮农民进入城市寻找工作。这种格局看似多赢,其实暗藏隐忧。在赢者通吃的利益分配格局中,规模化经营的得利者永远是大资本。放弃土地的农民如果没有与城市生存相适应的本领,最终将成为乡村和城市的双重失业者。最为关键的是,当农民纷纷向政府或者大公司交出手中的土地,农村社区生活的和谐和特有的乡村文明很快将溃不成军。这正如廖晓义所说,“我们剥夺了他们的身体,因为我们拿走了他们的土地,我们也就拿走了他们的灵魂。”
让农民上楼农民乐意吗?
——《新京报》载文说,一方面农村目前的承包制已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使用“村庄快速死亡法”让农民上楼,这种由政府主导的行为,让农民敢怒不敢言。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目前已在24个省(区、市)试点。各地在推行这个试点办法时,显示出极大的热情。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被一些地方政府滥用,他们看准的是农村建设用地置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从而大拆农房,导致农村快速消亡。陈锡文表示,农村城镇化是一个趋势,但需要自然转化,不能大拆大建一蹴而就。
农村改革势在必行,但把农村的宅基地拿走后,政府要把农民上楼节约出来的土地收益返还给农民,让他们住进楼里没有后顾之忧,用得起养老社保,用得起水电气暖。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农村改革的成果才是正常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