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今年以来,金华市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建组织、抓规划、搞试点、探路子”的思路,使特色农业更大更强、精品农业效益倍增、科技创新彰显活力、循环农业迅速发展,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答卷。
建哪里——
因地制宜 周密规划
据金华市农业局局长吴立刚介绍,按照“选址合理、四至清晰、定位准确、任务明确”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等,市里专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精心选点,科学布局。目前全市已编制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1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方案6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方案122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各县(市、区)已申报311个。
像金华市金东区,地处金华城郊,土地资源稀缺,土地流转困难,农业劳力紧张。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该区采取了有分有合,多管齐下的办法开展“两区”建设。在金东区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记者看到,这里既有连片的蔬菜大棚,又有现代化的养猪场,还有标准化建设的鱼池,以及葡萄、白桃等特色水果园。据区农林局负责人介绍,目前金东区建有一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和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经营主体既有种养大户、也有小规模生产的农户,还有合作社以及企业。
谁来建——
明确主体 保障投入
金华市寨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寨春原本做过贸易、办过厂。2000年,他抱着试试看的目的,试水农业投入,结果一发而不可收。到目前为止,公司已投入2300万元用于种养业的基础设施改造等,同时,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融入到农业开发中。投入“两区”建设,沈寨春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今冬明春,一个占地1400多亩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即将开建。此外,他还打算到义乌承包1000亩土地搞农业园区建设。
其实,在金华,像沈寨春这样投资农业园区建设的企业家屡见不鲜。通过宣传发动、项目对接,金华市的农业现代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立竿见影。据市农业局有关人士介绍,通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金华市已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目前,婺城区的生猪精品园、金东区的蔬菜产业示范区核心区块建设项目、兰溪市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育秧中心、浦江县的葡萄产业示范区和永康市的清溪现代农业综合区蔬菜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已初具规模。武义县蔬菜产业示范区已完成业主招商,并新建成200多亩蔬菜钢架大棚。东阳市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已完成项目招标,晚稻收割后将启动建设。磐安县已引进19个工商业主投资“两区”建设,促进土地流转1680多亩,完成投资2433万元;义乌市义亭镇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年内将完成基础设施项目投入372万元、产业项目投入300多万元。
金华市财政今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市区“两区”建设。各县(市、区)都安排了专项资金,全市各级整合农业“两区”建设资金近4亿元。
怎么建——
立足特色 提升科技
说起金华的特色农业,人们可以说出“一大箩”,佛手、白桃、奶牛、葡萄等等。在“两区”建设中,这些特色农业出尽了风头。可以说,创特色、做精品成了金华“两区”建设的重头戏。
位于金华市赤松镇的浙江锦林佛手有限公司不仅在当地名气响当当,就连国外都有他们生产的佛手盆景。记者在公司的佛手精品园看到,员工们正在为一颗颗佛手盆景套上泡沫保护架,然后,再装入制作精美的纸盒,往外发货时,还会装入硬纸板箱,这样运到哪里都不会破损。同时,随盆附送养护说明书以及肥料和水位计。据公司总经理张锦林介绍,这样的盆景每株可卖到168元,而普通佛手盆景只能买到30元一株。当然,种植盆景也少不了现代化的全副武装,明亮的钢架大棚内,安装有循环系统,并实行数据化管理。佛手“渴不渴”、“饿不饿”,点点鼠标就一清二楚。
吴立刚告诉记者,金华的特色农业历史悠久,如何让它进一步发展壮大,提升效益,“两区”建设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除此之外,科技创新也是“两区”建设的一个亮点。
在伊康奶牛场,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有大片的优质饲料基地,还有放养的奶牛,拥有最新的核心技术。这里的奶牛连外貌都有选育标准,每月还要进行生产性能测定,由此决定营养搭配。该场场长江洪告诉记者,这里出产的牛奶乳脂含量达到4.38%,远远高出国内平均指标(3.0)。
据介绍,科技创新在金华农业现代化园区里“百花齐放”。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引进、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开发技术不断进步。其中,水稻直播、强化栽培、精确栽培等省工节本栽培技术日渐成熟;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粮油作物有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继续推广;玉米、大豆、番薯、马铃薯等旱粮、杂粮高产品种和栽培技术全面应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日益提高。
近年来,金华市在50多万农田上实施了农药化肥的减量控害工程,共有3550个村、50多万农户、204万农田上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