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农博特刊

苍南 田野画出新画卷

  苍南县地处浙江最南端,现有耕地面积42.3万亩,海岸线长252.1公里,内海及领海面积3780多平方公里,是全省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海洋大县。近年来,苍南农业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资农业,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崭新活力,开创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县农业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态势。现拥有5个“中国农业特产之乡”、6个农业特色产业强乡强镇。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7.6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799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19%和56.2%。“十一五”期间,苍南县先后获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省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省农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农业综合执法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苍南县通过强化政
策引导、强化科技服务、强化机制创新,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稳定了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十一五”末,全县粮食总产18.2万吨,比2005年增长7.1%;2008、2009年连续两年实现粮食生产面积、亩产、总产“三增”;早稻实现连续三年增产,2009年早稻平均亩产达420公斤,创历史新高。
特色产业聚集提升。“十一五”末,全县农业
产业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区基本形成,聚集效应更加显现,形成四季柚、蘑菇、蔬菜、马蹄笋、席草、优质米、茶叶、畜禽养殖等8大农业主导产业,全县已建成以马站平原为中心的3万亩四季柚生产基地和2200万平方尺蘑菇基地;以灵溪镇郭家车村、龙港镇双龙村为中心的万亩大棚番茄基地;以江南平原、马站平原为主的10万亩优质米生产基地;以五凤乡为中心的3万亩优质茶叶基地;腾垟、昌禅、南宋等乡镇为主的山区、半山区特色畜禽基地,各特色基地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广袤的田野。
设施蔬菜快速增长。苍南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高效种植模式,全县设施蔬菜发展迅猛,呈现规模效益同增的好势头,设施蔬菜近5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5%。“十一五”末,全县设施蔬菜2.2万亩,年产量约12万吨,产值约3亿元,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是2005的4.4倍、10.9倍、15倍。苍南县已经成为全省四个设施蔬菜优势产区之一,尤其是苍南番茄,其已成为继山东、福建、广西之后的又一个重点番茄产区。
生态牧业强势推进。“十一五”期间,苍
南县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场,大力推进畜禽排泄物治理,有效遏制畜禽排泄物面源污染。5年来,该县新建、扩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生态养殖场和饲养小区27家,年增出
  栏肉猪2.2万头;共开展养殖场排泄物治理
  114家,建设沼气工程8200立方米。
经营组织继续壮大。苍南
  县实施“三大工程”,壮龙头、强组
  织、育农民,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
  程度和创业创新能力,推进农业
  产业化经营。“十一五”期间,全县
  新增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4
  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新增
  农民专业合作社801家,培育各类
  专业农民5763人次,“绿色证书”发证
  率达97%。目前,全县共有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889家,注册资金达5亿,入社农户5.9万户,带动农户18.2万户。
重大疫情有效防控。“十一五”期间,苍
南县规模畜禽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达到100%,散养户免疫率达90%以上,定点屠宰生猪检疫率达到100%,流通和加工场所的畜禽检疫率达到100%;大力抓好重大植物疫病防控工作,主要植
  物疫情普查率达100%,柑橘黄龙病和梨枯梢
  病的病株挖除率达100%,加拿大一枝黄
  花铲除率100%;5年来全县未发生重
  大动植物疫情。
农业品牌声誉渐隆。苍
  南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业博览
  会、农交会、产品展销会和推介
  会,协办五凤开茶节,经过几年的
  扶持与培育,当地一些农产品品牌
  如“苍果”牌四季柚、“昌盛”牌蘑菇、
  “墩门”牌苍南翠龙茶、“八亩后”牌五
  凤香茗、“绿乳”牌瓯柑、“老李”牌卤制品等品牌在市场上已声名鹊起。“昌盛”、“老李”、“鲜八里”等6个品牌商标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苍南翠龙茶品牌价值被评估达到9500万元;“苍南四季柚”、“苍南翠龙茶”、“苍南槟榔芋”三个农产品获国家地域证明商标;“苍果”牌四季柚连续两届获浙江省十大柑桔称号。
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苍南启动了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整合农林水渔等单位的农技推广资源,建立县农技推广中心,建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责任农技员制度,落实责任农技人员分片包干、联村带户的服务模式。2010年该县全面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36个乡镇全面建立集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