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农博特刊

常山农业“三朵奇葩”靓丽绽放

  近年来,常山县农业局紧紧围绕农业转型升级这一主线,以农业“两区建设”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扎实开展各项目标任务工作,推进了当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中,胡柚、食用菌和小西瓜产业发展迅速,就像“三朵奇葩”在常山大地上靓丽绽放。
胡柚产业:
从做强到做精向做深转变
  近日,记者在常山采访胡柚产业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年胡柚价格上涨。据了解,今年胡柚统货收购价格达1元/斤,高品质果收购价格达4元/斤。“这个价格在近几年中难得一见。”常山县农业局特产站毕旭灿副站长告诉记者:“由于近几年实施胡柚品质提升工程,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推广胡柚三疏二改、增糖降酸、延后栽培、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使胡柚品质明显提高。”
  胡柚是常山县地方名优柑橘良种,因其美丽的外观、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和特殊的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有“九任书记齐抓一只果”的美称,使胡柚产业成为常山农业经济支柱产业。目前全县胡柚面积已发展到10.5万亩,年产量达13万吨,农业产值2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
  为了保证常山胡柚的品质,该县对胡柚生产实行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出口备案化。常山胡柚是我国制定农业标准比较早的柑橘品种之一,并先后制定了常山胡柚县级地方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常山胡柚》国家强制性标准,形成了一整套操作性强的标准体系。同时,还建立了以“企业+基地+农户+技术员”为核心的“三联三增”产销协作机制,有效提高了常山胡柚标准化栽培水平。目前,常山县已建立了标准化生产基地8万亩,国家注册备案胡柚出口基地1万亩。
  “好酒还需强吆喝”。据了解,该县在抓好品质提升工作的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采取“一标志、双商标”的办法,打造常山胡柚地理标志区域品牌。1998年,“常山胡柚”证明商标获国家商标局核准通过,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农产品证明商标;2003年,常山胡柚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年,常山胡柚向国家商标局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为了让常山胡柚这只稀有水果真正体现独有的功能价值,常山县从“特”字上下功夫,开发胡柚的保健药用价值,拉长胡柚产业链。“今年小青果收购量明显增加,从7月上旬至9月上旬,全县共销售胡柚青果11000吨,价格达1.4—2元/公斤不等,主要供给四川、安徽的中药材经销商。”毕副站长告诉记者:“胡柚制成中药饮片是一条新途径,有利于提高优质果率,促进胡柚丰产稳定,而且给特大果、病虫害果、畸形果、小果提供了一条出路。”
  据了解,胡柚深加工主要有胡柚果汁、砂囊、果脯、果茶、果酱、胶囊、食用香精等10多个系列深加工产品,年加工量在1.2万吨。今年,浙江经纬药业有限公司委托浙江大学现代中药研究所开展的“常山胡柚的药用研究与开发项目”,对胡柚止咳、祛痰及降血糖、柚皮苷等药效作用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标志着常山胡柚深加工即将迎来向纵深发展的新跨越。
食用菌产业:
从数量扩张向抓质量模式提升转变
  一般来讲,夏天是胡柚生产最空的季节,但今年记者在常山县仙丽胡柚专业合作社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10多位女工正在采收、分级、包装秀珍菇。据食用菌办公室副主任黄良水介绍:“今年该社种的15万袋秀珍菇,现在采了5茬菇,支付工资5毛钱,每袋净赚1块钱。这么好的效益全得益于“柚—菇”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的推广。
  据了解,常山胡柚、食用菌是该县农业生产的两大主导产业。一方面是现有150家胡柚销售企业,拥有标准化厂房面积30万平方米,这些厂房“半年赚钱,半年休闲”,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秀珍菇生产的发展需要建设一定规模的菇房,资金投入大,一般菇农建不起,产业发展规模受到限制。而且胡柚加工销售集中在11月至翌年3月,秀珍菇生产集中在4月至10月,胡柚加工和秀珍菇栽培相结合,不仅做到胡柚加工和秀珍菇栽培两不误,而且利用胡柚企业闲散的资金发展秀珍菇产业,增加企业效益。目前,像仙丽胡柚专业合作社这样的企业已发展到11家。
  据黄良水说,“柚—菇”模式的推广,好处在于废料循环利用,培肥胡柚地力。近几年,该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产生了大量的废菌料,如不及时处理,既占地,又污染环境。2007年该县开始将食用菌废料在常山胡柚品质提升工程中应用,不仅提高胡柚的地力和品质,还保护生态环境。
  循环模式的应用,实现了两个主导产业的共赢,那高科技催促了常山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据了解,今年常山秀珍菇效益非常好,全靠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食用菌研究所选育成功并推广应用“青秀2号”新品种,在抗逆性、产量、品质上都有明显提高。全面推广菌包倒置浸泡补水方法,不仅有效地补充水分和营养,而且减少烂袋,延长出菇批次。在自然温度条件下分期管理出菇,在反季节栽培中催蕾、护蕾、降温、补水等关键控制措施,优化了秀珍菇设施化栽培技术。
  面对食用菌市场的需求,食用菌研究所还及时引进了金福菇、海鲜菇两大市场热门品种,通过试验试种,择优推广。目前优质秀珍菇、金福菇、海鲜菇共称为常山的“吉祥三宝”。常山食用菌产业已走出了一条以食用菌栽培、加工和市场为核心,以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建立了“产业化集聚、专业化分工”的运作机制新路子。
小西瓜产业:
从散乱的生产经营向标准化和规范化经营管理转变
  今年8月的一天,常山县桑农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敲锣打鼓来到县农业局,送上一块写有“引进良种,精心指导,帮助瓜农增收致富”的牌匾,以此感谢农业局科技人员为他们致富付出的心血。“今年我们给瓜农引进了耐低温、耐高温的长季节品种——蜜童,让他们赚到了钱,像这样敲锣打鼓感谢农技员的场面真还是第一次看见。”县农业局一位农技员如是说。该社一位社员对记者说:“西瓜没成熟,农技人员天天跑田头;西瓜成熟后,田头不见农技人员影子。”
  由于常山特定地理位置,当地容易在西瓜的苗期撞到低温阴雨天气,这会导致小西瓜病害的增加,坐瓜率不高,2008年初,就因连续20多天的阴雨天气,导致已播瓜苗几乎全军覆没,不得不重新补播。
  为了解决气侯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帮助瓜农增收,县农业技术人员指导瓜农,推广种植早春红玉、蜜童等耐低温、耐高温的长季节栽培品种,不仅可防止天气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而且还能延长采摘时间和次数,促进单产的提高。据了解,今年全县小西瓜采摘从4—5茬提升至7—8茬,单产也从不足3000公斤发展到了7000公斤。
  陈向阳站长告诉记者,他们不仅推广良种,还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将瓜棚从长棚改为短棚,促进高温降温,通风和光合作用,全面推进滴灌技术,根外追肥和叶面喷施相结合施肥技术,促进养份吸收和土壤水分平衡,应该讲今年的西瓜美又甜。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更需要一支精通种植和规范经营的队伍,常山小西瓜产业也不例外。金色田园小西瓜合作社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小西瓜产业合作社,社员320户,种植规模8000多亩。据社长徐金祥介绍,原来是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家万户跑市场,不仅牵扯的精力大,而且相互压价,以次充好,导致一车瓜做死一个市场,常山小西瓜名声被做差了。而现在大家抱团成立了合作社,统一种子调配,统一农资配送、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定价、统一土地流转,不仅扩大了市场,还做强了产业。据了解,目前常山小西瓜产业已从原来的300多亩发展成为现在的15000多亩,已然成为该县的重点农业产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