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产经新闻

浙江蜜蜂 逆风高飞

  •   “浙江有蜂农三四万人,每次培训讲座,台下都是花白头发,偶尔见一两个头发乌黑锃亮的年轻人,我就很高兴。”当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省蜂业协会理事长胡福良教授如是说。
    通讯员 肖菁
    浙江唯一排名全国第一的养峰业
      养蜂很辛苦,但浙江人勤劳肯跑。
      蜂农的记忆能追溯到上世纪人民公社年代。那时候,养蜂是公社里最好的副业,因为能拉着蜂箱全国各地跑,出发前女人们递来小纸条,诸如“去北京多带几双乌绒布鞋”。
      上世纪80年代,慈溪以18万群的养蜂量连续十余年居全国冠军。
      后来慈溪工业崛起,蜂农就少了。桐庐后来居上,蜂产品加工能力特别强。
      近年来,全国第一的名头被江山占据,养蜂数达25万群。
      房地产、工业经济越来越发达,浙江油菜、紫云英等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少,浙江蜂农越走越远,蜂农人数也变少了,目前仅有三四万人。
    “产业不自弃”的生物意义
      浙江蜂产业基础辉煌,是产业不自弃的理由之一。
      更为强大的理由是“蜂产品是个宝”。单说此番被曝光的两种蜂产品,蜂蜜的好处家喻户晓,为什么蜂胶制假那么厉害,其中有一个原因是蜂胶的营养价值越来越被认可,蜂胶内的营养物质人体无法主动合成,以前基本上属于老年补品,现在年纪轻一点的,因为亚健康状况多了,防衰老抗氧化的蜂胶适用群体也更广泛了。
      另一方面,蜜蜂的植物价值常常被人忽略。蜜蜂采蜜授粉,是作物改良促进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美国也是蜂产业大国,美国的研究数据表明:蜜蜂授粉所创造的价值是蜂产品价值的143倍。
      有一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如果蜜蜂消失了,那么不出4年,人类也将消失。”这话的意思是蜜蜂消失,植物就会消失,动物也会消失。
      这不是简单的科普,而是坚持蜂产业的意义。
    天灾人祸,蜂产业屡遭打击
      很多人担心,接连两次制假曝光,会不会让浙江蜂产业遭遇灭顶之灾。
      其实,早在质量问题曝光之前,蜂农已经饱受煎熬。今年三四月的倒春寒后果很严重,不仅洋槐蜜、油菜蜜等几乎绝收,而且那时正是蜜蜂繁殖时节,大量蜜蜂被冻死,损失惨重。是为天灾,那么制假则是人祸。
      目前,蜂农还面临着另一致命打击——疯狂上涨的糖价。
      一年中,有半年蜜蜂不能出门采蜜,需要人工饲养,饲料就是白糖和花粉。往年蜂农自购白糖,进价大约为3500元/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路疯涨,现在已经飙升到8000元/吨。
      蜂箱被抛弃在路边,坚持着的蜂农也年龄越来越大,就像胡老师在讲台上望下去,满眼的花白头发。但他们仍然对这个产业满怀深情,他们也是这个产业的坚守者。
    质量重树,浙江蜜蜂依然展翅高飞
      应该说,政策倾斜、天灾时的财政补助,以及商业保险配套深入,都是保护蜂农利益的好办法。但是,目前对浙江来说,最重要的是“质量重树”。
      其实,浙江有一套很好的质量监控体系。蜂产品质量监控,有个很有效的办法,叫“溯源制度”。而桐庐在这套制度的建立和操作方面全国领先。
      事情要从2002年说起,当时欧盟对中国蜂产品全面封杀,若要解除禁令,欧盟要求蜂产品产地必须建立一套“产品质量溯源制度”。蜂产品的生产、收购、贮运、加工、销售等环节均进行监控和追溯,做到“源头能控制,过程可追溯,质量有保证”。
      蜂农第一次开始记“日志”。养蜂日志包括如下内容:放蜂地点、蜜源种类、生产蜂产品时间;若蜂群发病,应记录蜂病名称或症状、时间、使用药物名称和剂量、用药方式和时间等等。
      收购、贮运都有记录。企业加工生产也有一套严格的规范。
      有的蜂产品企业还建立自己的养蜂基地或养蜂合作社,每个养蜂合作社选出一个懂技术且号召力强的人担任社长。蜂农和企业签订质量承诺书,养蜂合作社要统一供应养蜂生产资料,统一安排放蜂场地,统一进行转地运输,统一组织蜂产品销售。
      制度在2003年底初步建立,可以说,只要哪一种在售的蜂产品出了问题,就能马上追溯到加工企业,包括蜂农,看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制度建立后,桐庐蜂蜜出口立刻获得欧盟解禁。之后,欧盟每两年到桐庐来做一次体系检查。
      桐庐农业部门有关人士说,自从这项制度建立以来,基本上没出过问题。
      目前,桐庐每年的蜂蜜出口量大约在7000吨左右,蜂皇浆出口量有1000多吨,占全国蜂皇浆总出口量的60%。“蜂产品质量溯源制度”正在全国推广。农博会上,杭州市民正在浙江千红蜂产品有限公司的展位前选购蜂蜜。本报记者 王美华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