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农博盛宴,现代农业的风向标

  本报记者 金 茹 见习记者 姚力丹
  25.5万人次、1.17亿元的现场销售额、21.87亿元的合同订货额——5天火爆的展示展销、贸易洽谈,让浙江农博会再次无可争议地成为一个展示我省农业发展成就的盛会、一个受到杭城百姓热捧的“菜篮子”盛宴。省农博会所展现的浙江农业标准化、科技化、产业化成果,正是浙江现代农业腾飞的动力之源、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
标准化:让消费者更放心
  今年农博会上,一只“能生吃的发酵火腿”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这个国内首个发酵即食肉制品牌——金字巴玛发酵火腿,虽然每公斤售价高达350元,但其扑鼻的清香、柔软的口感、醇香的回味、丰富的营养还是让不少消费者慷慨解囊。
  制药的标准制火腿,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杭州巴玛发酵火腿有限公司做到了,巴玛发酵火腿从肉质源头到包装出厂全部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公司董事长施延军感叹,“单纯卖农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想要赢得市场,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健康、安全、创新是制胜的法宝。”
  和巴玛火腿一样,省农博会上,晨云牌健康面、旺盛达牌山茶调和油、博鸿牌小菜……这些消费者热捧的农产品无一例外有个特点,都是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控制原料质量,从而确保了最终产品的质量。“我是专程赶来买‘大硌大’的,这种鸡蛋有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吃着放心。”家住杭州和平小区的秦大妈在农博会上一口气买了5盒龙游康绿养鸡场的大硌大牌鲜鸡蛋。
  标准化生产让“食无忧”成为现实。“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7%,到2009年底,全省已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945个,面积667.9万亩;拥有无公害农产品2378个,绿色食品1081个,有机食品82个。
  标准化实施过程中还蕴含着巨大的商机。龙游康绿养鸡场负责人范永清告诉记者,“大咯大”从2006年开始就实行标准化生产,“鸡场投资3000万元,配有国际先进的机械化养殖设备和检测中心。”如今,大硌大鸡蛋不仅在省内响当当,产品还通过出口食品标准检测,远销到香港、日本等地,年销售额上亿元。
  生态化的理念在这次展会上也得以体现。新昌县佛缘茶制品有限公司带来了散发着迷人清香、具有净化空气功能的各式茶制屏风、挂壁、摆设。“这些工艺品具有净化空气,镇静、放松、镇痛、杀菌、消炎、除异味等多种保健功效,其功能至少能持续2—3年。”该企业负责人介绍,这些产品不仅易于长久存放,还有益人体健康,是集观赏、保健为一体的理想装饰品。而新昌县欣丰竹叶有限公司则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林资源,用竹子制成精致美观的纸巾盒、环保袋、收纳盒、餐垫、笔筒等各种生态化家居品。他还表示,现在国家大力提倡低碳环保,生态绿色,企业希望借农博会让自己的产品更深入人心。【延伸阅读】 2005年,省政府将《农业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列入浙江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从2003年开始,6年累计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推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省级投入带动下,全省11个市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措施,落实专项资金。目前,我省已成立市、县农技推广站(中心)177个,乡镇农技服务站1728个,乡镇农技站农业技术人员达10233人;通过分层培训的形式,累计开办各类培训班1.5万期,培训各类人员200多万人次。
科技化:让企业更有劲
  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在今年的省农博会上,这个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展会的中心展区,一种微型室内种菜系统让人耳目一新,大白菜、小青菜、西地菊……这些蓬勃旺盛的蔬菜不是种在土壤里,而是被培育在一个长、高约50厘米的微型蔬菜种植系统中。据开发该系统的绍兴市伊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敏灿介绍,这个全名叫“智能室内植物LED补水循环水培系统”的容器,开发灵感源于眼下风靡一时的网络游戏“偷菜”。“我们把虚拟农场现实化,让没有一点农业知识的人也能种出菜来。”这套整合了半导体发光、植物补光、植物水培、自动控制以及植物营养等技术的高科技系统,平时只需在水培管中投入特定的营养液胶囊,就能让蔬菜生根发芽。
  如果说“迷你农场”让人回归田野的话,那浙江亿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海水、淡水观赏鱼混养技术则是个划时代的突破。省农博会上,亿达公司的展位前被挤得水泄不通,大家竞相观看海、淡水鱼“共处一室”的奇观。“这种名为‘生态环境水’的奇特水体,既可适应海水鱼养殖,也可适应淡水鱼养殖,成本却只是人工海水价格的一半。”据该公司经理黄保观介绍,这项在国际鱼类养殖技术史上尚属首创的技术已被不少企业“觊觎”,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成功养殖海水鱼。
  其实,省农博会上展现的高科技产品只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沧海一粟。针对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浙江土地和劳动成本相对较高的特点,“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大主导产业科技投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引进特色优良品种,推广农牧结合、粮经轮作、种养循环等高产高效种养模式及优质高产栽培、养殖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嘉兴从台湾引进的改良红肉火龙果,实现了热带水果亚热带产,在本届农博会上大放异彩;由江南最大的冬枣园——德清“启航”枣种植基地生产的冬枣,更适合南方人的口感,以鲜、甜、脆、皮薄、汁多闻名,在全国同行业中首获“国家绿色食品”称号;嘉善的碧云花园葡萄,经过科学培育,将夏季葡萄从7月初一直供应到11月底,成为嘉善县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精品农业的一张“金名片”……
  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从2004年开始设立的“三农五方”科技项目,就是为了支持开展科技协作、联合攻关和科技服务。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全省已建立起由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1.8万责任农技员组成的新型农技队伍。目前,全省已有省级高新技术园区13个,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实验园20个,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1000多个,培育科技示范户2.5万户。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在农业科技的强大支撑下,浙江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优化了内在质量和外观形象,登上大雅之堂,跨出省界国门,越来越多的生产者壮大了生产能力和竞争实力,离开本乡本土,拓展发展空间,农业产业成了工商企业竞相投资的新领域和农民创业致富的新门路。
  【延伸阅读】“十一五”期间,我省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种子种苗工程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全省现有新品种区试站13个,优势产业良繁基地10万亩。2009年,浙江水稻良种化水平达95%以上,主导品种覆盖率达65%,粮食单产达408公斤,创历史新高;主导产业良种及配套技术覆盖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乡镇普遍建立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服务机构。
产业化:让农民更得益
  在本届农博会上,记者观察到,现在的农民发家致富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单打独斗,大伙儿联合成立合作社,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利器”。
  展会上,奉化市剡溪芋艿头合作社展销的15元一个的罗汉牌芋艿头销售火爆。“我们带来的1万公斤芋艿头3天就卖完了,又加运了一批来。”合作社理事单帅明一边收钱一边忙里偷闲和记者聊上几句,“自从成立合作社,发展产业化经营后,社员的效益是一年比一年好,目前合作社已吸收农户2000户,规模2万亩,并且还在不断扩大中。”“从前大伙儿都是单干,一人一个价,种植面积也小,效益一直上不去。成立合作社后,不但扩大了种植面积,统一了售价,我们还与当地农林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为芋艿头申请了罗汉牌商标,并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和省名牌农产品认证,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大大提高了!”单帅明说,现在社员平均一亩地就能收益上万元。
  同样享受到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甜头的还有常山县大宝山柑橘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合作社自2002年成立至今,已建立起了占地1100亩的胡柚标准化基地,形成了一套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一体的生产技术体系,并与周边1000多户胡柚种植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为当地胡柚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社长彭国芳告诉记者:“仅去年一年,合作社就销售胡柚鲜果4300吨,实现净利润90万元。”“十一五”期间,伴随农业产业门类的拓展和比较效益的提升,我省涌现了大批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主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快速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2009年,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6301家,比2005年增40.9%;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达22169个,从业人员188万人,带动882万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71.3%,联结基地1723万亩。
  合作就是力量。2009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收入在全国各省(区)中率先突破万元,连续25年居各省(区)首位。【延伸阅读】 近年来,我省通过财政、项目、信贷支持等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并减免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减轻农民负担。2009年实施的《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解决了农民申办专业合作社资金不足的问题。
  今年,省政府又出台《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的意见》,要求从2011年起,每个县(市、区)每年要培育10个以上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计划到2015年,力争全省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4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占成员生产总量的80%以上;培育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家。
  目前,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排名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种植业、农产品销售、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