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小伙郝伦获得佑安医院的“优秀艾滋病志愿者”称号。13年来,他献血158次。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做了8年艾滋病志愿者的小伙子,失业已有7年。
32岁的郝伦是个地道的北京人,家庭条件优越,母亲是会计师,父亲是建筑师。14岁那年他伯父罹患癌症,最后一段日子靠输血维持生命。郝伦晕血,可血能救命,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1997年,公主坟出现第一辆献血车,每周三、六两天工作。晕血的郝伦连着6次来到献血车下,一待就是两个小时,就是不敢上车。第7次,19岁的郝伦艰难地登上了献血车,献出了人生中第一个200CC,从此他下了决心:“只要能献就献!”如今,郝伦每28天献一次成分血——这几乎是献成分血的最小间隔时间。在过去13年中,最多的一年他献了24次血,13年里他一共献了35公斤的血。
2002年,郝伦了解到不正规的献血、输血也会感染艾滋病后,他就成了佑安医院“爱心家园”的一名志愿者。他那时在银行工作,每月能拿不少钱。做志愿者除了引导患者就诊外,就是陪着患者在病房里聊天。在郝伦服务过的艾滋病患者中最小的只有3岁,“抱在怀里,心都在疼”;最年长的有50岁,“是一位挺敬业的老师,是她丈夫传染给了她。”
2003年因为“业绩不过关”,郝伦被银行辞退,从此走上了找工作的道路。有单位想要他,一听说他常去血液中心和佑安医院,便没戏了。
(摘自《北京晨报》崔红 徐晶晶/文 2010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