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让更多农民受益

  本报记者 陈鎏琰
  财政支农项目的推动,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设施的更新、装备的提升,更为我省农民带来了品种、技术乃至理念的更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嘉善魏塘镇马家桥村瓠瓜种植大户王学东承包种植了7亩大棚瓠瓜,年收入10万多元。王学东告诉记者,这么好的收入全靠种上了新品种“浙蒲6号”,现在他的7亩大棚已经成为当地农技专家的新品种试验地。临海出口西兰花基地,分别创建了西兰花“零农残”生产技术体系和农户主导型西兰花穴盘育苗技术体系,项目区全面采用夜蛾类性诱剂防虫,产品全面实现“零农残”,并创造性地提出“抗风抗雨,集约高效,集中服务,农民管理,风险分散”的农民主导型抗台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路线,推广了穴盘育苗2000亩,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我省最具地方特色的珍稀干果香榧和山核桃是一次种植、长期受益的“潜力股”,但过去科技应用和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很不稳定。2009年以来,在相关项目的推动下,我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2项,技术培训1.4万人,新增科技示范户600多户,使香榧、山核桃这两个“老”产业驶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围绕财政支农项目的实施,我省的现代农业活力开始迸发,蔬菜加工企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2008年开始,绍兴东海(幸福)食品有限公司在省、市近200万元项目资金扶持下,自筹1000多万元,建立新基地2000亩。由于产品原料和质量得到保证,公司积极转型升级,在外销稳定的基础上,全力开拓内销,预计今年内销可达到3000万元,明年可以达到7000万元。
  据了解,至目前,我省已累计新建高标准、高质量的蔬菜产业提升项目核心基地155个,面积超过2万亩,成为蔬菜产业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样板和技术集成创新基地,以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所在地的产业提升。
  通过财政支农项目带动,我省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有序推进,规模经营发展迅速,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苍南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建设主体——温州市雅发果蔬专业合作社创新机制,实行合作社土地入股、二次分红等政策,努力挖掘潜力,调动了各方面积极因素,对推进全县蔬菜产业转型升级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在财政支农项目的带动下,我省各产业增收明显,以蔬菜为例,目前我省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000万亩左右,产值约250亿元,占全省种植业年产值的近30%,其中,2万亩核心示范基地设施栽培年亩产值达8000元、山地蔬菜达4200元以上,年增收4000万元。项目辐射推广面积30万亩,辐射区年设施蔬菜亩产值达6000元、山地蔬菜达3000元以上,年合计增收3亿元。蔬菜产业已成为我省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此外,我省创建推广的一批“千斤粮万元钱”等高产高效循环种植模式,年推广面积50万亩,每亩增加500元,合计年增收2.5亿元。全省蔬菜年总产值递增5亿元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