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让宝贵的水资源创造更多价值

我省扎实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   老化的山塘蓄水能力得以恢复与提升,广褒的农村沟渠畅通,喷微灌带来农作物优质高产……如火如荼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正在深刻改变着浙江大地,并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2009年,我省实施了建德、长兴、嘉善、绍兴、金东、东阳、江山、龙游、温岭和松阳等10个国家第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41个专项工程。通过一年的建设,10个重点县新增和恢复蓄水能力679.24万方,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05万公斤,年新增节水能力0.39亿方,受益乡镇79个、行政村235个、人口38.26万人。通过41个专项工程建设,新增和恢复蓄水能力386.26万方,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08万公斤,年新增节水能力0.15亿方,受益乡镇120个、行政村172个、人口12.22万人。
    上下联动 做足前期文章
      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并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各重点县都建立起工作领导机构,并把重点县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早在2006年,我省就已编制完成《浙江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2006-2020)》,统筹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省发改、财政、水利、农业、国土等五单位及时印发相关文件,落实规划编制工作,并明确规划安排和申报依据。今年,省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了规划审查指导小组和专家组,开展全省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审查工作。目前,全省已审查通过县级农田水利规划66个。
      首批10个重点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和业务工作人员,专门参加了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的业务培训。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支持并资助我省举办全省农村水利技术业务培训班,聘请资深专家教授对各县(市、区)从事喷微灌工程管理、设计、施工的200多名技术人员进行集中授课。
      在确定第二批全国重点县中,我省创新选拔机制,通过竞争立项的方式,增加前期立项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促使财政资金从以往“下级被动接收”改为“下级主动要求”;项目建设从“要我做”改为“我要做”、从“省级主动”改为“省县联动”,县(市、区)级政府抓好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充分得到调动。
    加大投入 凝聚各方财力
      为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省财政对“灌区渠系改造”、“节水灌溉”、“山塘治理”等项目实行了补助政策。按照集中资金、整体推进的要求,对相关资金进行了归并。2009年,省级农田水利资金达到21205万元,其中用于重点县的投入为8554万元。考虑到各县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上的差异,我省还对重点县实行分类分档的补助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县的补助力度。各重点县亦积极安排专项资金,落实项目补助资金。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我省整合省级以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0605万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222万元,支持重点县农田水利建设。各重点县以农田水利规划为平台,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发展等相关资金,集中投入,分口实施,整体推进,确保建设项目的实施。
    建管并重 强化监督管理
      为了推进项目建设、资金运行的规范管理,2009年我省出台了《浙江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各重点县成立项目总法人,负责项目规划、设计、招标、资金拨付结算、质量监督等;项目施工、监理以及主要材料设备严格按照招投标有关规定进行,由当地招投标中心统一组织;实行政府监管、社会监理、群众监督为一体的质量监控体系。
      与此同时,建立“奖优罚劣”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对评价结果为优秀的重点县,给予适当奖
      励;对评价结果仅为合格的县,按一定比例扣除省级补助资金;评价结果不合格者,取消重点县资
      格,且三年内不得重新申报。同时,省里多次组织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聚焦重点县
    全国第二批小农水重点县
    因地制宜 加紧建设
    临安:凝聚合力 创新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扩大财政预算投入,地方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新增耕地占用税、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等途径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提高水利基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比例。对涉农资金加大整合力度,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桐乡:以人为本 强化管理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在确保完成重点县建设任务的同时,尽量减轻群众自筹负担。同时,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农田水利建设技术管理队伍。以村级集体与用水协会等为主体,政府给予扶持与引导,形成一套建后管护长效机制。
    临海:多方协同 多元投资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和多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计划每年投资4000万元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并力建“政府投资、政策筹资、社会集资、企业融资”的多元投融资新机制。同时,将出台“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开化:打造亮点 形成特色
      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实施,按照“整片推进,连片实施”理念,结合实际,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山塘整治、灌区改造、高效节水灌溉等重点内容,优先在农业增产增效潜力大、示范作用显著、前期工作充分、群众积极性高的片区实施项目建设。推行农村水利协会管理机制,着力在建设、管理方面打造精品,突出亮点。
    龙泉:全力推进 办好实事
      以农田水利规划为龙头,整合各方面资金。凡是农田水利建设,无论是农业开发还是土地整理等,都要以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凡是中央和省里支持农田水利项目,财政都将给予配套解决;凡是农民有积极性的,有配套资金落实的,有一事一议办法的,水利部门都将优先给予安排。
    永康:规范建设 增加投入
      以市机电排灌管理站和镇政府为项目法人,将年度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打包,参照基本建设工程进行规范管理。市财政及镇村计划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630万元,其中小农水资金1180万元,并采取措施确保自筹配套资金足额和及时到位。同时,由市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建立村级水务员队伍,落实管护责任制。
    仙居:全力以赴 全面保障
      计划每年安排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每年整合出各类涉农资金1000万元,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增加配套资金额度。按照村民“一事一议”要求,引导受益群众投资投劳,积极参与建设。建立“以电养水”、“以渔养水”、“以果养水”、“以水养水”等多种模式,落实管护经费。
    婺城:形成合力 确保完成
      积极筹措建设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在争取中央、省财政补助基础上,金华婺城区政府承诺每年投入481万元列入区财政预算用于重点县建设,3年共计投入1443万元;乡镇每年自筹资金205.7万元用于重点县建设,3年共计自筹617万元;还将整合国土、农业、农综等部门建设资金,3年共计3080万元。
    遂昌:五个到位 抓好落实
      计划改造中型灌区2处,小型灌区6处,整治重点山塘76座,建设连片喷微灌工程4处。为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将通过上下联动,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制订统一政策和奖惩机制,确保政策处理到位;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建设管理到位;多管齐下,确保资金筹措到位;创新机制,确保建后管护到位。
    安吉:目标明确 全面推进
      按照强组织、严管理、重保障、增投入的要求,通过3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5.7万亩,提高11.3%;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6.22万亩,提高15.2%,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94万亩,提高5.04%;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达到0.7;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95万吨,提高10.3%。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