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谢雷宁 卢艳
编者按:
2010年已步入尾声,这也意味着“十一五”已到了收官之时。回眸五年发展路,我省海洋与渔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加快现代渔业建设”两大重点,着力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大局,完善海洋资源管理,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海洋与渔业经济为繁荣我省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天,我们以分类盘点的形式,细说
“十一五”我省海洋与渔业工作取得
的成绩,以飨读者。
海洋:新机遇 新空间 新增长点
“十一五”以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并被列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三个试点省之一,海洋经济作为浙江未来发展的“新机遇、新空间、新经济增长点”,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十一五”期间,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077.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0亿元,港航、石化、能源、船舶、滨海旅游、海水利用等产业快速发展,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以宁波、舟山为中心,温台、杭嘉绍为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基础设施日趋改善,“三大陆海对接工程”(舟山—大陆连岛、温州—洞头半岛、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面完成,综合交通体系和能源、水利等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5年来,全省累计确权海域面积约64万亩,平均每年利用海域在10万亩以上,保障了重大项目的用海需求;通过围填海工程,累计新增土地面积31.84万亩;全省累计征收海域使用金20.38亿元,依法减免海域使用金2041.82万元,缓缴温台沿海产业带海域使用金21亿元;办理海域使用权抵押212宗,抵押金额44.54亿元,有效缓解了基层和企业建设资金短缺困难,为推动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要素保障。
渔业:重发展 重提升 重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浙江建成标准渔港7座,新开工和在建标准渔港29座,改造标准鱼塘107万亩,对1.94万艘海洋渔船安装了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建成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增殖放流区20个,全面启动了39个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
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幅增强。与“十五”末相比,单位产能明显提高,水产养殖在面积减少5万多亩的情况下,产量仍增加了15万多吨;水产品质量明显改善,新认定和认证的无公害产地651家、水产品675个,全省无公害养殖面积达到200多万亩,占总面积的43%以上,比2005年增加28%;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全省渔船安全事故比“十五”末下降48.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内海洋捕捞强度得到进一步控制,远洋渔业产业规模和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生态高效养殖模式不断创新,水产养殖占渔业一产产值的60%;涉渔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值分别达到480亿元、330亿元,比“十五”末提高了38.7%和42.4%;“渔家乐”等休闲观赏渔业蓬勃兴起,全省现有休闲渔业1259家,从业人员1.36万人,总产出1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