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版

吉利战略转型是最深刻的一种创新

  •   李书福:“卖汽车是有技巧的,卖汽车是有系统的,卖汽车需要战略。因为汽车是一个高度技术集成的机电信息一体化的现代高科技产品,所以汽车营销必须要走技术营销的道路。”
    国内营销转型
      1998年8月8日,吉利第一款车“豪情”在临海下线,开启了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造轿车的历程。从吉利造车开始,董事长李书福就提出“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这句话成为吉利当时造车的使命和理念。在“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从1997年一直到2007年,吉利的产销突破了20万辆,从萌生造车的念头,到2007年吉利达到了20万辆,是当时乘用车企业的前十强。
      2007年,吉利总结过去十年造车的历史,认为:吉利虽然取得了一个被社会、被公众认可的地位:产销20万辆、中国乘用车企业前十强、中国汽车企业成长速度最快的企业,但是吉利也有了这样一个不太好的口碑:最便宜,甚至低质低价。在这种情况下,李书福提出吉利需战略转型。
    营销转型时的吉利:企业整体性的大变革
      战略转型,吉利提出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使命。要使吉利的产品“更安全、更环保、更节能”,必须有技术、必须有品质。因此2007年提出这个战略转型,宣告吉利结束了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历史:吉利要靠高质量、高品质、高技术去参与竞争,要打品牌战、打品质战、打技术战、打(售后)服务战、打道德战,不打价格战。
    全新产品不断上市 彻底摘掉“最便宜最低档”的帽子
      吉利首先从产品上着手。2007年底,吉利将自己原有的“老三样”即“美日”、“豪情”、“优利欧”全部垂直停产,更新成“新三样”即“自由舰”、“金刚”、“远景”。2008年11月有了全球鹰熊猫,2009年8月有了帝豪。新品牌、新LOGO、新技术、新工厂、新的品牌形象,试图打造一个新吉利。
      从2008年开始,每届车展吉利都展出大量新研发作品,2008年北京车展是23款展车,2009年上海车展22款车、9台发动机、3台变速箱,2010年北京车展是39款车、15套动力总成……通过车展,吉利打出了“技术吉利”主题,力求扭转人们对吉利的低端形象。
      在新三样上市以后,消费者惊叹这是吉利的车吗?特别是“熊猫”和“帝豪”一上市,一个新吉利展现在大家的面前。真正起到标杆性效果的还是两款重要的新车——“熊猫”和“帝豪”。熊猫是吉利战略转型后推出的第一款新车,它作为一款A00级别小车,最大的特点在于价格高——平均售价比同级别的“比亚迪F0”、“奇瑞QQ”高上1万元。一分钱一分货,“熊猫”在C-NCAP碰撞测试中拿到5星评价,这是在A00级别里唯一(包括合资品牌)的5星安全小车。所以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到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吉利“熊猫”就是一个代表作。
    多品牌出新形象
      在战略转型的初期,吉利就决定要换标。2007年初,吉利面向全球征集新徽标,并从中选取了3个,作为吉利多品牌战略的新徽标。
      吉利把全球鹰定位在时尚、激情、梦想,凡是这一类人群就是全球鹰品牌的客户群,在研发全球鹰品牌的汽车产品时,就已考虑到要符合时尚、激情、梦想的品牌定位。
      帝豪品牌稳健、力量、豪华。求稳、求力量,试图打造一个稳健、力量、豪华的汽车。
      “英伦”是鉴于吉利在上海跟英国有一个合资公司,现在在里面生产英国有着80年历史的TX4伦敦出租车。它的定位就是经典、英伦、亲切。所以,英伦品牌未来就要为更多的家庭用户服务,为心中有家庭的人服务。
    分品牌销售 打造三大营销网络
      吉利集团的多品牌化战略将从以往的以产品分网销售的方法,转变为分品牌销售,即“全球鹰”、“帝豪”、“上海英伦”等三个子品牌。这三个子品牌分别成立三大品牌事业部,各自有自己的职能部门,通过不同的店面网络形象,在未来两到三年形成三个成熟的销售渠道,三个品牌形象,让经销商能够有序竞争,提升吉利销售网络的承载能力。“英伦”、“全球鹰”,每个品牌要按年销量30万台的规模构建销售网络。
    服务很给力
      吉利坚持“不打价格战、不向经销商转嫁危机”的思想,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吉利汽车“道路施救管理系统”,升级“吉利汽车维修问诊系统”,快速提升服务水平和反应能力;通过推行备件紧急订单绿色通道,推广备件就近采购和小包装直供模式,在长三角区域实行集货配送,开通备件物流索赔信息系统,开展备件产品质量改善,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备件代理库,进行备件代理库经营方式改革,有效缩短了订单交付周期,大幅度降低备件投诉率和投诉量,稳步提高备件发货一次满足率,切实提升了用户满意度。
      吉利从2005年开始建立自己的呼叫中心,从30个座席到现在100多个座席。保证每一个吉利汽车的用户在购买吉利汽车之后可以在五天内得到回访,在保养维修后七天内得到回访。吉利的回访中心建在山东潍坊,呼叫中心是吉利自己建立的,是领先的,是唯一的。2010年该中心被评为全中国汽车行业最佳客户服务和最佳联络中心、最佳客户回访奖。
    采购体系转型
    转型方向
      吉利采购体系转型方向是:从本地化、低价格向国际化、高品质、高技术转型。
    转型方法
      吉利设计了集团采购体系组织架构,成立了集团采购委员会,负责集团采购供应工作的发展战略、重大政策制定、重要决策、考核等;把零部件采购公司内部机构调整为与技术体系的机构设置相对应,从组织上保证了与研发部门、与制造公司、与供应商的对接。
      启动了P-SCM信息系统升级工程,初步实现了对供应商的日常考核与自动确定供货比例的目标,为采购体系有序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转型成果
      在战略转型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吉利供应链体系也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全面变革,三高一低(高技术、高质量、高忠诚度、低成本)供应商选择战略的出台给吉利供应链体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吉利供应链竞合模式在综合欧美日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吉利战略转型后明确了建设5大技术平台、15大产品平台、42款车型的产品战略,这就需要吉利的供应商也能够与时俱进,提供整套的平台解决方案。以帝豪车型为例,江森自控在22天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帝豪座椅的平台化设计工作,一般情况下,这个周期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与此同时,吉利在供应商队伍建设上的公开和规范让看好中国市场的世界级供应商纷至沓来。2010年1月24日,在宁波召开的全球供应商大会上,来自全球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参会,他们纷纷表示愿意与吉利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吉利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在各自领先的领域与吉利进行深度合作。吉利的供应链体系转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平台化、差异化、全球化是吉利供应链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2002年12月16日,中国吉利集团与意大利汽车项目集团就设计一系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家用轿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此次签约标志着吉利已从单纯的自主研发、设计、制造模式转型到与国际接轨的新模式。
      2006年11月,吉利集团、上海华普汽车与英国锰铜控股公司正式签署协议,成立上海英伦帝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合资生产著名的伦敦出租车。吉利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先河,其控股换车型、控股换技术的模式一直是今天中国汽车企业走向世界学习的典范。吉利TX4项目的零部件供应真正体现了全球采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世界各大供应商都把吉利TX4项目看成中国零部件供应体系的一次变革前的预演。
      2009年3月27日,吉利汽车收购了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DSI。首先恢复对福特的供货,然后把DSI的产品和技术引入中国汽车行业,向中国汽车企业提供世界先进的自动变速器产品;同时为DSI在中国寻求低成本采购零部件的途径;并为DSI的新产品研发提供资金支持,确保DSI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2009年4月7日,吉利汽车与壳牌润滑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润滑油领域开始全面和深入的合作。根据这份协议,双方将在生产、服务、赛车运动和海外服务方面就润滑油的使用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2009年12月8日,吉利集团、浙江利民公司与韩国大义集团三方合作签约,这标志着吉利汽车零部件全球供应体系的新模式正式确立,此模式就是吉利携手国内实力派零部件企业与世界级公司合作,共同打造更具世界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从而带给用户性能更好、质量更好、服务更好、性价比更高的汽车。
      2009年12月16日,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美国江森自控有限公司与吉利集团签订全球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双方协定,江森自控将在全球范围内为吉利汽车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汽车零部件,双方将在汽车配件、新能源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
      2010年l2月2日,法国佛吉亚集团、浙江利民公司、吉利集团正式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联合成立合资公司,并分别在浙江慈溪、山东济南、甘肃兰州、湖南湘潭、四川成都五地的吉利汽车工业园区内设厂。以佛吉亚拥有的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技术和世界一流的品质保障能力,结合吉利集团的整车研发和成本控制能力、本土零部件厂商浙江利民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吉利集团新车型的品质尤其是内饰的做工和质量将得到一个跨越式的提升,并在汽车内饰上真正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连载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