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型与吉利的企业社会责任
李书福:一个没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最终总是会被市场无情抛弃,这样的企业是不可能实现永续经营的。吉利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
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片面地理解为慈善是不正确的,吉利认为,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是经济责任,即“把企业做好”,让企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并可持续发展;其次是法律责任,即企业要守法经营,如照章纳税、合法用工等;第三是道德责任,企业应该努力使其运营活动、产品及服务不会主动对外界造成放任的消极影响,如积极提高汽车的排放水平;第四才是慈善责任,如公益、环保、慈善、教育、文化等。
吉利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
吉利认为,履行好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是义不容辞的,即使是对于企业的道德责任、慈善责任,吉利也是热心、热情、热烈地参与,吉利仅用于慈善方面的捐赠就达人民币3.73亿元(含实物折算)。
吉利认为,慈善捐赠不是企业的负担,甚至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道德责任、慈善责任可以转化为一种企业发展的机会,例如吉利出产的无障碍出租车“英伦TX4”,极大地解决了轮椅人士出行难的问题,并在北京奥运会前夕、广州亚运会前夕分别投入使用,广受好评。
李书福董事长关于慈善责任的观点
1.量力而行:要量力而行地参与到社会慈善活动中去,有多少力出多少力。2.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地参与社会慈善活动。3.真金白银:要拿出真金白银参与社会慈善活动。经济责任
企业良性快速发展是企业履行其首要社会责任“把企业办好”的集中体现。到2010年年底,吉利的资产总值预计达330亿元,为战略转型前的2006年的3.2倍;2010年吉利汽车的销售收入预计可达210亿元左右,为2006年的2.3倍;2010年吉利的利税预计为32亿元,约为2006年的2.1倍。
同时,吉利在全国战略布局、研发与技术突破、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国际化、品牌建设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新吉利、大品牌、国际化的一个大型汽车企业开始屹立在东方,100%收购沃尔沃轿车后,吉利被冠以“中国第一个跨国汽车公司”的称号。
兴办教育
2007年,吉利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研究生院,即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同年,吉利与同济大学进行高层次(研究生)合作办学,吉利—同济汽车工程研究院横空出世。其实,上世纪90年代末,几乎和盖汽车厂房同步,吉利在临海划地建校,办起了培养专业技工的“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等职业学校。
到目前为止,吉利旗下的民办学校在校学生已多达4万余人,成为国家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为社会承担起了一份重大的责任。
吉利教育产业服务吉利需要。截至2009年底,吉利集团在职员工已达13000余名,其中在汽车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和业务骨干,70%是由吉利自己创办的学校培养的;在吉利汽车研究院的近2000名科研人员中,从吉利院校走出来的就占了40%以上。不仅如此,吉利的教育产业,除了满足自身需要,还为社会培养了成千上万深受欢迎的优秀专业人才。吉利各院校的毕业生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比全国高校就业率要高出21%。
促进就业
吉利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在甘肃兰州、湖南湘潭分别建立起整车生产基地,在重庆建立了变速箱厂。吉利在国内多个地方建立了整车生产基地、相关零部件制造基地,都属于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知识密集的产业,而且整车厂是龙头企业,这些工厂的建立,对于促进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就业、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吉利将给兰州带来100亿元规模的汽车城,给湘潭带来年产值超600亿元、年创税收达50亿元的汽车城。
目前,吉利的员工总数超过了13000人,几乎是2007年底的两倍,大量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吉利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节能环保
吉利一方面不断提高汽车的排放标准,另一方面尽可能采用环保材料,如各种环保的内饰材料应用使得吉利新车很清新,几乎没有什么味道,帝豪EC7的涂料是水性涂料,这种涂料即使喝下去也不会对人体损害。
吉利创建了以“增强员工节能环保意识,降低办公消耗”为主题的绿色办公活动,特制定并颁发《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绿色办公管理办法》,从应用节能产品、节电、节油、节水、节材、资源重复利用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倡导节约资源的办公习惯,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活动。
吉利集团宁波基地列入宁波市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合格企业,还获得“宁波市节水型企业”、“宁波市节能先进单位”、“浙江省绿色企业”等多个荣誉称号。
慈善责任
胡润百富发布2007中国慈善家榜上,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以2.78亿元的捐赠额位居2007胡润慈善排行榜第七位,是当年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2009年11月,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与其他十名企业家共同获得“2009胡润慈善榜慈善行者”,该奖项是奖励那些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企业家们。
战略转型与吉利的特色企业文化
关键词:理想与信念、元动力、问题文化
2010年11月8日,在吉利宁波生产基地,为庆祝吉利集团成立24周年举办了一场座谈会,围绕的主题就是“理想与信念”。这种企业文化培养起来的吉利人,高举“团队、学习、创新、拼搏、实事求是、精益求精”这“六面大旗”,怀抱“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理想和信念,把一家小小的民营企业发展成了资产总值超过300亿元,连续8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5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成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标志性企业。
吉利人深知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人才和创新,为了充分挖掘员工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员工的创造激情,使全体员工自主自愿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帮助员工不断成功并使他们成为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吉利集团的领路人——李书福董事长提出了“元动力”工程。
“元动力”的“元”是指企业的元气,是企业生命体的力量源泉与核心要素。李书福董事长认为,企业与人一样,生命力是否旺盛要看其元气是否旺盛。企业的生命力是否旺盛,主要是由企业的员工决定的。“元动力”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就是要理顺员工的气,凝聚员工的心,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员工的所思所想化为企业的发展动力,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元动力”工程的推动中,吉利人提出了“领导为员工服务、部门为一线服务、员工考核领导、一线考核部门”的核心思想。此外,还建立了员工民主评议机制,对领导干部的管理方式、工作态度、能力等进行评议,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李书福董事长还提出了“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大事,回避问题是蠢事,没有问题是坏事”的“问题文化”思想。为深入落实“问题文化”思想,全体吉利人以集团大局为重,以集团利益为重,以用户满意为重,积极投入到了“实事求是找自己的问题,真诚感谢别人帮助找问题,毫不留情找别人的问题,追根问底找问题的真因”的“问题文化”活动中去。
可以预见,在全球化进程中,吉利将是一家有着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优秀人才辈出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蕴含着浓厚东方文化而又向世界敞开的、有一副坚强灵魂、扎根于中华大地的世界知名跨国汽车公司。
(连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