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经

成本涨 售价低

孵笋不给力 笋农很受伤

  本报记者 程益新
  春节将至。往年这时候,正是孵笋(利用“春笋冬出”技术孵出的春笋)出尽风头的时候,人们争着尝鲜,价格自然居高不下。但从去年10月份第一批孵笋上市以来,笋价却一直在14元/公斤左右徘徊,比前年还略低一点,而种笋成本却一直在涨,笋农心里不是滋味。
每亩少赚2000多元
  每年一二月份,过了冬笋尝鲜期,孵笋就成了笋市主角。笋农的收益也非常可观,每亩孵笋净利高达1.5万元左右。但今年的收益估计要缩水了。
  临安是我省的笋竹大市,该市林业局笋竹专家何钧潮告诉记者,临安近几年孵笋面积都在6万亩左右,占全省的60%—70%。今年产量没有去年高,最近每天的上市量在5万公斤,比去年少了1万公斤。按理说量少价俏,今年的价格会走高,可从去年11—12月的统计数字来看,价格都比前年低。“我分析孵笋价格低和今年是冬笋大年有关。今年的冬笋不但数量多,而且价格也低。”何钧潮说,今年江西、福建、浙江等冬笋主产省雨水丰富,冬笋产量较高,且集中上市,导致供大于求,价格下降。
  卖价下降,成本增加,笋农的赚头自然不多了。“孵笋用的砻糠前年才卖4.5元/包,去年一下子就涨到6元。每亩孵笋需要铺30厘米左右厚的砻糠,也就是600—800包,这一项每亩成本就涨了1000元左右,再加上化肥、竹叶、劳工成本的涨价,今年亩成本增加2000多元。”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早竹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跃岗介绍说,去年他们镇5000亩孵笋,除去成本每亩净收入1万多元,今年虽然仍有利润,但是笋农的赚头不多,种笋积极性有点受到打击。“我们现在只能自己想办法增加效益。最近我们和杭州农华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进行了‘农超对接’,每天都有1吨左右品相较好的孵笋直接送到超市,价格可以卖到19.6元/公斤。”同时,沈跃岗也承认,冬笋产量增加是孵笋价格走低的主要原因。
孵笋用料身价看涨
  砻糠和化肥价格怎么会涨得那么厉害?而且是每年都在涨?何钧潮说,砻糠除了孵笋,还能作燃料用。近几年煤炭等燃料涨价厉害,不少企业就拿砻糠做燃料,砻糠身价自然就上去了。而化肥的价格,则是跟着石油价格的走势,自然也是节节攀升。
  这些身价昂贵的生产资料有没有替代品呢?何钧潮说,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试验,尝试过20多种方法,比如用竹叶、锯木粉,工业保护膜,甚至搭大棚,但试验下来,还是砻糠效果最好。鸡粪、猪粪倒是能掺一点,既能当肥料,也可以保温,但这个量较难控制,搞不好容易把春笋给“烧”坏了。何钧潮建议,在孵笋过程中,要考虑竹园土壤的酸碱性,多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少用化肥,这样既可以调剂土壤的酸碱性,又可以提高笋质。同时,还应关注孵笋覆盖温度和水分补给。
  沈跃岗也表示,目前种笋覆盖材料有砻糠加菜梗、砻糠加菜饼、砻糠加竹叶、砻糠加稻草、砻糠加鸡粪、砻糠加面粉渣、砻糠加棉籽麸等7种配方,但是都离不开砻糠和化肥,至今未找到替代品。
孵笋价格走向如何
  针对笋农最关心的笋价问题,沈跃岗认为,孵笋的最高价一般出现在春节前5—10天,元宵节以后马上直线下降。如果春节期间天气转暖,常规春笋也出来的话,对孵笋价格冲击更大。到了4月底5月初,孵笋就只能贱价卖给加工厂了。所以,拓展省外市场不失为扩大孵笋销路的好办法。
  一般来说,每年2月底3月初,随着福建等地冬笋的落市,我省的孵笋和早园笋就会大举北上,占据上海市场90%以上的份额。去年,我省孵笋和早园笋在上海市场上每天的交易量超过800吨,每百公斤价格250至360元之间,比我省内销价高1元/公斤。
  省林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翁甫金说,尽管今年冬笋产量较多,但孵笋卖难问题尚不存在。不过,他也提醒广大笋农,要根据市场行情,及早出手。同时,不要因为一时的价格高低来决定今年种多少笋,这将会导致人为的大小年,从而引起价格不稳。
编 后
  近年来,由于各地孵笋种植面积扩大,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要找回孵笋优势,必须努力提高品质,形成“人有我优”的优势。根据专家的说法,覆盖技术对孵笋的品质和产量影响很大。孵笋前一定要注意地表温度,温度过高容易引起横鞭,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品质将大打折扣。此外,孵笋覆盖还要根据不同的光照、地形等情况,因地制宜地加以实施。笋农既不能因为价格波动大而放弃孵笋,也不能跟风发展,盲目种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