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三农论坛

“两区六群”,构建现代农业新格局

  毛长明
“十一五”期间,江山市围绕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着力培育了食用菌、畜禽、蜜蜂、果蔬、茶叶等五大农业产业,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10年,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64亿元,财政总收入约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9000元,城市化率47%左右,将近三分之二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基本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经济社会基础。“十二五”时期,江山市将着重构建“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六群(食用菌、畜禽、蜜蜂、果蔬、茶叶和农业新兴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群)”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推进经营规模化、装备机械化、生产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建设优势凸现、高效生态、绿色有机、经营集约、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精品精致的江山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全力推进“两区”建设,做大农业发展平台。争取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9.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5.3万亩,争创省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一是发展规模经营。重点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争取到2015年末全市土地流转率达55%以上。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二是促进农业产业布局从零星点状分布向连片块状分布转变,集约利用农业资源。三是吸引优质要素投资农业。重点要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树立多元化农业投资主体。四是探索“两区”建设机制。重点要探索经营、管理、投入等机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机制,为“两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突出提升特色产业,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强化粮食生产的安全保障功能,加大规模种粮的发展力度;食用菌产业要加大工厂化培育,优化品种结构,推广栽培新模式,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发展;畜禽产业着重加快结构调整,科学布局发展空间,控制生猪养殖总量,强化畜禽排泄物治理,主推生态循环生产技术;蜜蜂产业着重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蜂产品生产技术改造,积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要发挥“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的品牌效应,着重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果菜产品,突出发展特色果菜产业;茶叶产业着重推进良种化、标准化、有机化、精品化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农业新兴产业着重以旅游景区为核心,发展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休闲观光农业。
  注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一是开展循环农业试点。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认真总结各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经验,建立健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首先在农业“两区”内开展循环农业试点,争创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二是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深入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减肥减药增效技术和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促进农业节能减排。大力应用有机肥、沼气、沼液等,加大“畜禽—沼气—作物”、“菌—稻”、“白菇—金福菇”、“农牧结合”等生态循环模式推广力度,逐步使公众形成农业废弃物放错了地方是污染,放对了地方是资源的认识。
  树立产业融合理念,逐步实现农业“三产化”。要积极发挥农业在二三产中的作用。引进、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探索农业与旅游、文化等的联动发展模式,挖掘蜂产品、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加大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力度,积极创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重视农产品展示展销,建设江山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在江郎山景区谋划建设油菜花观光园和彩色稻观光园。通过农业功能拓展、发展方式转变,促使传统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农业服务水平。目前,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存在人员老化、技术面窄、投入不多等问题,与不断发展的现代农业形成鲜明对比,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已迫在眉睫。我省提出要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对公共服务的新需求。“十二五”期间,江山市将完善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鼓励各类主体和社会力量开展供种育秧、机耕机收、统防统治等服务,重视产后贮藏、销售等服务,使公共服务覆盖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作者系江山市农业局局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