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新西兰陪儿子读书的富翁父亲,为赚钱打起了走私康泰克的主意,由此获刑入狱。可这位父亲仍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将自己的外甥、儿子也拖下了水。
创业的辉煌和生活的不幸
今年59岁的黄立祖籍河北。初中毕业后,黄立曾当过工人,当过兵。转业后,他在政府部门工作。1988年,黄立从国家机关辞职,去了澳大利亚。
几个月的澳大利亚“拓荒”之行,让“精明”的黄立开阔了眼界。从澳大利亚回国后,头脑灵活的黄立“瞅准”了国内市场的发展机会,开始下海经商。那时的黄立,开过电脑公司、商场、夜总会、酒楼,还倒过钢材,挣了1000多万元。
现在,他提起上世纪80年代辉煌的奋斗史,喜悦之情仍溢于言表,“当时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几十块钱,而我一个月就能挣60万元”,黄立坦言,“那时候生意非常好做,我的人际关系又广,朋友都能帮忙,赚了不少钱”。
尽管商场上的黄立一帆风顺,可家庭生活却不如意。黄立于1980年结婚,4年后,他的宝贝儿子黄明出生。2000年,黄立的妻子因患癌症去世,当时黄明才16岁。黄明的学习成绩也不好,小学毕业后连初中都没上。
妻子去世一年后,为了儿子的前途,黄立给黄明办理了到新西兰留学的手续。随后,又考虑到儿子年龄太小需要人照顾,黄立也办理了陪读的手续,父子两人来到了新西兰。
陪读期间的“意外发现”
到了新西兰,黄明连基础的英语都不会,所以一直没获得什么学历。
在新西兰陪读期间,黄立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出去做生意。由于积蓄较多,加之在新西兰也一直干着买卖,生活依然富足。
2002年,黄立在新西兰听朋友说,网上有人收购康泰克,从中国走私康泰克到新西兰能赚大钱。就当时的行情来说,一小盒康泰克的批发价也就11元钱,在药店贵一些也就13元,但在新西兰可卖到70钮币,约合人民币330元。扣除买药、托运等成本,一盒药就能挣300元。黄立想,如果走私200箱到新西兰,就能净赚1200万元人民币。暴利的诱惑,让黄立铤而走险。
利用回国探亲的机会,黄立到药品批发市场、药店等地多方打听康泰克的销路和货源,还和国内的一些医药代表建立了联系。为了将药品顺利走私出境,黄立还琢磨出了把康泰克放在洗衣机盖子里“蒙混过关”的法子。然而,黄立在新西兰收到洗衣机后不到2小时,警察就从天而降,找上了门。
为此,黄立因非法买卖药品被判刑6年4个月,服刑4年后被驱逐出境,黄立第一次走私康泰克就这样“无功而返”。
为获暴利铤而走险
虽然在新西兰被关了几年,吃了点苦,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回国后的黄立手里还有1000多万元。然而,黄立“死不悔改”,反而变本加厉,邀请自己的外甥刘新加入了走私的行列。
刘新平日里就住在黄立的别墅里,购买到康泰克后,刘新找人拆掰胶囊,然后联系人将东西托运到新西兰。
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期间,黄立、刘新先后购得600余箱康泰克。为了能够顺利地把康泰克胶囊运到新西兰,黄立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方法。
2009年11月,在黄立的指示下,刘新通过网络,搜索到北京回龙观地区的一家家政公司。黄立和这家家政公司的负责人达成协议,家政公司负责将康泰克胶囊掰开,把小药粒集中放在一个塑料袋里,按拆掰一箱康泰克33元的价格支付劳务费。
拆掰康泰克胶囊只是黄立、刘新为伪装走私康泰克,将其缩减体积、质量的一个环节,他们为走私康泰克还定做了10个大理石茶几。
在接受检察机关调查时,黄立道出了大理石茶几的秘密:他们一般先让做大理石茶几的人把桌面掏空,然后拉回别墅,把康泰克药粒夹在中间,把两层桌面粘好,之后再拉回做大理石茶几的店把周边打磨好。从外表上看,根本看不出茶几是两层大理石组成的,更看不出中间夹着东西。之后,黄立、刘新再委托代理报关公司,将装入200袋康泰克药粒的大理石茶几,以家具的名义托运到新西兰出售。新西兰的黑市买家陆续给黄立、刘新汇款700多万元,还有500万元左右货款没有到账。
第一笔生意的顺利进行,让黄立准备再大干一场,他们将剩下的400多箱康泰克,也如法炮制,夹在大理石茶几中运送到新西兰,不想被警方查获。
调查中,警方发现,黄立的儿子黄明从新西兰留学回国后,和其表弟刘新也曾费尽心机,把康泰克夹带在掏空的水泥板里,然后走私到新西兰,并靠这样的法子大捞了一笔。
最终,黄立、儿子黄明和外甥刘新因非法买卖制毒物品一起身陷囹圄。(文中当事人为化名)(摘自《法律与生活》 张俊睿 车玉梅 焦振杰/文2010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