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气象支农:

农村防灾减灾的

第一哨

  通讯员 俞骆波 本报记者 葛勇进“零下7.7℃。1月16日,德清创下了入冬以来的最低气温,成为最冷的一天。”同样是一条气象信息,搁在普通人身上,也许就是个注意增添衣服的穿衣指数、开车当心路面结冰之类的出行指南。
  不过,在德清县洛舍镇气象协理员梁灿伟看来,这条信息对于农民的价值可太大了。连续的寒冷、频创最低气温将直接影响农民如何科学安排农事,该怎么做好蔬菜大棚的抗冻防寒,如何加强畜禽保暖等措施。
  作为全国首个“新农村建设气象工作示范县”,德清的“气象支农”让过去靠天吃饭的农民发现,气象预报原来并不是“事后诸葛亮”,那些看起来恼人的天气不仅可预防,还可以拿来“利用”,成为农业生产的一种“新能源”。每天,散布在农村的51块气象信息电子屏会滚动播出当天的气象数据,12个乡镇的气象协理员负责把重要的气象信息以短信的方式发到800个农业大户的手中,一旦遇到突发灾害性天气,由县气象局发布的防控信息将在10分钟内发布到全县的166个村。“减灾就是增收,防灾就是维稳”。连续三年省气象部门全力以赴做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每年推出气象为农服务十件实事,推进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让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如今“气象支农”、“气象下乡”已成为我省农村防灾减灾的第一哨。
农村防灾 气象首哨
  镜头之一:2010年6月18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大暴雨侵袭淳安南部。当前一天傍晚,年届59岁的老水利员方锦元收到气象台发布的“今天夜里到明天,局部有大到暴雨”的预报信息时,一种职业的敏感让他意识到了一种不祥。于是,第一时间他向镇领导作了汇报,并电话通知每个村的责任人要求加强守班、注意防范暴雨洪涝。同时自己也在镇政府24小时值班。当18日凌晨降水加大,收到气象台的暴雨预警信息和实况通报后,他马上与镇领导紧急磋商,电话通知各村要组织人员进行大排查,及时转移危险地段的群众。镇政府也及时组成应急小组冒雨深入各个村,传达最新气象信息、了解统计灾情。
  5时左右,如注的暴雨使桃林村突发山洪。因气象部门提前发布了预警信息,村民抢在山洪到来前安全撤离。山洪暴发后,方锦元第一时间向县气象部门汇报了灾情,并初步了解了后期的天气情况后,第一时间赶赴桃林村受灾现场,投入抗灾救灾工作,协助气象局工作人员了解灾害,开展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后记}:近年来,全省气象部门围绕保障农村公共安全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在大力发展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同时,下大力气建设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目前,全省已建成一支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人数达34174人。2010年全省气象部门共发布气象预警2186次,对重大灾害天气过程基本做到严密监测、精心分析、滚动预报、及时预警、广泛服务,各地气象协理员队伍积极传递信息、主动报告灾情,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做好人员转移,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全省有6名气象协理员获“全国百名群众满意气象信息员”称号。
两区建设 气象给力
  镜头之二:“未来几天受副热带高压加强,将出现一段晴热高温少雨天气,提醒各农业大户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瓜果、蔬菜等种植户要注意给作物适时灌水,保持作物有足够水分,防止枝叶干裂枯蔫。畜牧上,注意给畜禽采取必要的遮荫纳凉措施,控制棚舍温度,保持干净清凉,防止畜禽中暑。水产上,要注意多给鱼塘增氧换水,尤其是气压低时,要特别注意出现鱼嚎(鱼群因为缺氧出现大片死亡)现象。”去年7月8日出梅这天,德清县的水产养殖大户归毛头的手机里,多了这么一条短消息。
  在德清县,象归毛头这样的800多位种养大户,每当遇到突发灾害性天气,或重要农事季节时,都会收到由县气象局发布的防控气象信息。根据这些气象信息,种养大户们及时调整农事安排。
  {后记}: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渔港的要求,全省气象部门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农村气象观测网的规划与布局,合理调整农业气象观测任务,配套建设了茶叶、蔬菜等10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基地,新建和更新气象灾害监测自动站228个,建成21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0个船载移动观测站,2个海洋气象浮标站。还专门开发了“农业大户气象服务网”和面向农业大户的“视频会商系统”,与全省12300多个农业大户建立气象服务联系卡,开展互动式、保姆式的气象服务。在关键农事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全面开展乡镇天气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加强干旱、低温冷害、病虫害等重大农业气象预警服务。
城乡统筹 服务均等
  镜头之三:每天早中晚,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各村的农民们都会准时听到村里的大喇叭播出的天气信息。2010年6月4日,织里镇的气象预警信息自动广播系统正式开通,今后一旦市气象台有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该系统将自动启动“村村响”工程中的“大喇叭”,把气象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告知广大农民,传遍广大农村。
  织里镇是农业大镇,也是童装加工重要产地,气象服务上既有农业生产需求,又有加工企业对天气趋势了解的要求,当地气象部门在“村村响”喇叭中,在播报常规气象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周天气、旬天气趋势等气象信息服务,每天3次定时广播,及时播送给广大农户,使广大农户能够及时了解灾害性气象信息,以较快的速度,采取应急防御措施,达到避灾减灾的效果。去年,气象部门利用村村响工程又建设了农村气象预警信息自动广播系统,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气象预警信息的自动广播站。由于工作出色、服务到位,省气象局专门授予织里镇广播站为“气象服务广播站”。
  {后记}:去年,全省气象部门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切实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通过手机短信、农村广播、报纸、农民信箱、浙江农网、农技110、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等服务平台,加强气象信息发布与服务,努力扩大农村气象信息覆盖面。如舟山海洋广播电台根据每个季节渔场气象灾害特点,播发渔场分区预报和沿海一周天气趋势预测。目前,平均每天为1400多万公众提供气象短信服务,为24万公众提供声讯电话服务。同时,全省气象部门还加强气象服务“三农”培训,全年共培训乡镇长1300多人,镇村干部18700多人,举办气象科普讲座272次,发放气象科普宣传材料145万份,受众达584万人次。
新闻链接:
  去年12月2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着力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和社区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努力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加强农业现代化气象服务设施建设、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手段、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大力改善对农民群众的气象服务,积极开发和提高符合农民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着力扩大农村人口气象信息覆盖面、加强农村气象科普教育培训。《意见》提出,争取3年时间,我省做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到县、应急预案到村、预警信息入户,实现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格化,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村气象服务体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