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评弹/□赵畅
春节是一道浓浓的乡愁
乡愁,是一种别样情绪,它酿造一些甜蜜和苦涩,却总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醉意。于是,油然想及,春节不就是一道浓浓的乡愁吗?它是伸向故乡的一双蕴含巨大力量的温暖手掌,拉近了我们与故乡的距离。
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余光中先生说过:“只要一个人背井离乡去远方,就会有乡愁。”春节知乡愁。每临春节,不知有多少人,至迟在年三十这天匆匆赶回家。为的是一顿年夜饭吗?不仅仅是,真正的动因,是为了合家团聚,是为了尽孝,是为了排解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于是,在站台、码头、机场,有多少友情亲情的欢聚和归心似箭的热切,以至在每一个村口,又有多少踮起脚尖的痴情守望和喜泪交集的真情拥抱。
每到此时,各大电视台播放的新闻节目满匝匝的是民工返乡潮的画面。每一幅画面的定格,总是那般充满视觉冲击力。那场面,太宏大了,也太感人了!宏大是因为春节文化,感人是因为合家团聚的精神内核。我不禁心生感慨:世界上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动情的千军万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到故乡,所有愁绪,所有委屈,都盛在春节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自然,春节不只是唤起对亲人、对家庭的感情,更唤起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春节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已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春节时,当我们从电视上、收音机里、电脑中,耳闻目睹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给祖国的拜年祝福,我们不能不为之震撼,那字字句句是其从心底涌起的对祖国的一份挚爱!
哲人说过,春节就是乡愁的壳,乡愁就是春节的魂。有了春节,游子就有了一种对岁月的浣洗,就有了一种从容而绵长的呼吸、从容而幸福的欢笑。其实,说白了,春节是让我们知道,在快速现代化、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该如何感受幸福?
春节是不可复制的,尽管国外有圣诞节,且在中国有一定的市场,但国外的圣诞节终究替代不了中国的春节——毕竟历史背景不同,文化内涵有差异,文化情感也不一样。然而,也不能不看到,而今因为科技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不免让人感到年味的渐行渐远。怎么办?对春节多一份念想,我们就能挽回更多美好而又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重视具体的年节民俗事项,亦即丰富春节“符号”,乃当务之急。特别是那些关联着民族情感、具有生活情趣的节俗,如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年夜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年节礼物等年俗节目,正是它们营造了年节的气氛。或许,诸如祈求神灵的意识应该加以淡化,铺张浪费也应该减少,但对一些传统民俗项目不必简单加以禁止,而是应正确加以引导。否则,一旦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俗项目被一一取消,潜伏其背后的则必然是群众热情的消退,以及年味的淡化。
自然,寻求“年味”,我们不仅要注重物质的丰盛,更应追求精神的丰美。精神的丰美,说到底便是营造温馨、和谐、快乐的氛围。否则,仅有物质的丰盛,便会丢失人情味,就会让节日变得枯燥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