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十一五”,浙江“米袋子”更鼓了

——从单季晚稻丰产看我省粮食发展之路

  ■见习记者 姚力丹
  农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米袋子”工程是一直是浙江农业发展的重头戏。“十一五”期间,我省粮食连续稳定发展,水稻单产稳中有升,特别是2010年,粮食生产更是克服多种灾害性天气影响,在岁末再次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宁海县越溪乡山应头村农民应可省种植的120亩“甬优12”单季晚稻平均亩产842.1公斤,打破了原759.5公斤的浙江农业吉尼斯纪录,其中最高田块产量达858.5公斤,创造了新的攻关田产量吉尼斯纪录,为浙江“十一五”粮食建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关键词 政策扶持
农民种粮底气足
“去年我种了55亩单季晚稻,拿到了近4000元补贴金,现在种粮的补贴力度越来越大,咱们农民种粮积极性也越来也高了。”嘉兴市黄姑镇韩庙村种植大户沈志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我省的惠农政策补贴到底有多给力?日前,省农作局相关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了中央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以外,种粮户还可享受每亩10元的水稻良种补贴和每亩20元的大户直补,水稻机插农户还能获得每亩40元农机作业补贴,此外另有水稻病虫统防统治、农机购置等一系列补贴。“以一个种粮大户为例,每亩地就能拿到150元左右的各类补贴,再加上市级的一些补贴,种粮户的种粮成本更是大大降低。”省农业厅农作局相关人员如是说。
  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直接影响我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为此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机作业环节补贴政策,将水稻机械化插秧、水稻病虫统防统治纳入农机环节补贴范围,给予每个环节每亩40元的补贴,并针对水稻生产机插、烘干等薄弱环节加大补贴力度,对插秧机、育秧流水线、水稻机插育秧、粮食烘干机补贴标准提高到购机额的60%。”省农机局有关人员介绍说。
  高补贴大大加快了我省粮食种植全程机械化的步伐,自2006年以来,我省水稻机械化生产率连续多年以翻番的速度递增,2010年机插面积达到192.9万亩,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
  延伸阅读:从2004-2009年,全省中央和省级用于粮食直接补贴资金达36亿元,仅去年省、市、区三级就落实粮食生产扶持资金7亿元,同比增长14%、13.3%和33.9%。同时,我省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继续向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倾斜,有力地促进了粮食规模化生产持续发展,2006年全省种粮面积在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94万户,到2009年已发展到5.5万户,种粮面积296万亩,占当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5.3%。
关键词 科技引领
增产增收迈大步
  同样的土地,因为选择了良种,就有了不一样的产出,这是嘉善西塘镇邗上村农户胡双利的切身体会。去年,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下,他试种的16亩单季晚稻主导品种“秀水134”获得了大丰收。“真没想到‘秀水134’的亩产高达650多公斤,比以前我种的一般品种每亩高出50多公斤呢。”胡双利喜笑颜开地说。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增产增收,良种良技成为我省单季晚稻创造高产纪录的秘诀。“十一五”期间,我省大力推广应用“中浙优8号”、“甬优12”等多种水稻优良品种,加快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超级稻集成技术、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等重大技术应用,促进新品种、新技术进村入户。2010年,我省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达750万亩,占到水稻总面积的“半壁江山”。
  技术改良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高效益。东阳市陈宅村村民陈会礼去年的单季晚稻采用“五改”高产栽培技术后,亩产量比以前整整多出60公斤。“该技术对单季晚稻的播栽季节、种植密度、施肥方法和水分管理进行改良,充分发挥其在生育特性上的优势,去年全省就有573.3万亩单季晚稻采用了该项技术,占总量的一半以上。”省农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2009年开始,我省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把创建高产示范区、示范方作为我省科技兴粮的重要载体。胡双利告诉记者,在他种植的晚稻万亩示范方里,2300余户种粮户都和他一样种植晚稻主导品种,运用测土配方施肥和统防统治植保技术,采用机械化插种、收获,取得了大面积增产增收。“我们在高产示范区内实施‘五统一’的技术服务,为种植户提供苗情、肥情、虫情、灾情等检测与预报,建立详细的高产创建档案,以便切实监测示范田水稻的生长情况。”省农作局有关人员介绍说,仅去年我省就新落实部级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47个,其中单季晚稻示范片25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面积达到42.5万亩,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已成为我省粮食增产增收的“助推器”。
  延伸阅读:“十一五”期间,我省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目前已建成功能区128个,面积16.5万亩;在建功能区453个,面积55.6万亩,同时我省深入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标准农田地力,鼓励和支持农民科学施肥,提高肥料使用率,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850.6万亩,减少不合理施肥10.08万吨,推广配方肥30.68万吨,完成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500万亩,建成标准农田面积占全省基本农田总量的55%、耕地总量的48%。
关键词 服务到位
种粮有了“田保姆”
“自从有了旺丰植保合作社免费提供统一育秧和机耕、机栽、防虫等田间管理服务后,我们可省心多了。”江山市凤林镇茅坂村的村民徐水亮告诉记者,由于平时自己外出打工,每到收割期时就成天担心稻谷被虫吃掉,因此只能把承包地转包给别人种,“现在有合作社提供统防统治后,我又开始种粮了!”据悉,江山旺丰植保合作社统防示范区是我省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区,统防统治区面积达到600亩,当地219户农户都雇上了“田保姆”。“统防统治不但能减轻农户田间管理的负担,还节省了农药成本。”凤林镇茅坂村农技员徐良梓介绍说,“以单季晚稻病虫害防治为例,没有实行统防统治之前,农户一般需要施药10次,每亩每次施药费用15元左右,而且容易造成过度施药,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实行统防统治之后,农户一季稻每亩能节省50元左右,花钱少了,防病效果却更好了。”据省植保检疫局调查数据显示,统防统治区比非统防统治区每亩单季晚稻增产30公斤左右,农户每亩节本增收110元左右。
  如今,“服务协议到农户,田间档案到田块,农资供应到品种,操作规程到机手”是我省植保服务组织的真实写照。五年间,我省进一步推进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通过规范植保服务组织“六个一”标准,充分发挥植保合作社、专业队等作用,积极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抓好水稻“两迁”害虫集中防控、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工程、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去年我省以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为推手,利用‘阳光工程’培训了专业化服务组织植保员和机手1800名,对提升植保服务组织、植保员和机手的技术和服务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省植保检疫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延伸阅读:十一五”期间,我省积极鼓励培育各类农机和植保合作社为农民提供机耕、机插、机收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提高粮食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五年间,全省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发展迅速,服务区域和服务面积逐年递增,2010年全省开展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服务组织已达1952个,71个县(市、区)开展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其中部级示范县3个、示范区建设县40个,落实水稻统防统治面积248万亩,推进植保统防统治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实现省工节本1.65亿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