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农业科技

不用砻糠 照样孵笋

  竹叶覆盖,少用化肥,拉长出笋时间,临安雷笋种植大户蒋长富说,这叫“懒惰孵笋法”,不仅效益高,而且有利于养护竹林。
  说到孵笋,一般少不了育笋用的砻糠,可临安市高虹镇崇阳村的雷笋种植大户蒋长富却颠覆了这一做法,摸索出不用砻糠的“懒惰孵笋法”。
  近日,笔者前往崇阳村一探究竟。
  当天上午9点多,蒋长富挖笋回来,坐在客厅里跟我们聊了起来。“今年孵了4亩地笋,虽然比去年减少1亩,但产量不错,这几天每天都能挖二三十公斤笋,去年这个时候一般每天只有10多公斤。从去年12月到这个月,已经‘挖’出了8000多元钱了,去年1月份才2000多元。”“为什么今年出笋会增加呢?”笔者问。“这个倒也没什么窍门,大概是我今年孵得早一点,竹叶覆盖厚度加了一点的缘故。”“你不是用砻糠覆盖的?”笔者好奇地问。“下面是新竹叶,上面用去年的烂竹叶覆上去。这样地表温度能控制在12—13摄氏度左右,让它慢慢出笋。我并不指望它现在出很多笋,2月份才是好时光。我肥料用得很少,1亩地40多公斤复合肥,而别人都要用150公斤,这样做就想让笋出得早,出得快。我不急的,让它慢慢出,能出到清明后。一亩地能有2万元,就够了。再要求多,是不科学的。”“呵呵,我这个叫‘懒惰孵笋法’。”蒋长富的解释很有泥土味儿。他跟笔者算了一笔成本账:一亩竹园,毛竹叶成本在5000块左右。如果用砻糠孵的话,下面要盖一层麦灰,光是麦灰就要5000元,然后再盖一层砻糠,又要近4000元,加起来要9000元一亩的成本。而且还要加上人工挑运费。他就用一层竹叶,又省成本又省人力,经济效益自然高了。“土温不能太高,肥料也要尽量少用。要保护好竹林,保持竹林长绿不衰。”蒋长富说。坐在一边的林业专家徐炳潮插话道:“土温太高,土壤的物理性状就会发生改变,土地酸化,不利于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些人哪里是施肥啊,是拿肥料腌笋啊。这个笋的味道肯定要受影响。”说话间,我们起身跟随蒋长富去看他的竹园。远远望去,他家的竹林郁郁葱葱,一片碧绿,而且非常整齐。徐炳潮说,就像剃过头一样。近了看,一株株亭亭玉立,几乎找不出一枝病态竹。
  这样健康的竹林,得益于蒋长富科学合理的养竹经验。他介绍说:“我留养母竹,不留大,不留小,就留中等大小的笋,不要的全部挖掉,一次成林,新竹园看上去非常整齐。不像有些人家,看中一支留一支,这样长成的竹子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要及时更新老龄竹,像我的话,五年竹都要清光,要保持竹园旺盛的新陈代谢。”午饭时间到了,蒋长富的妻子端上一锅咸肉春笋,满室飘香。这就是蒋长富刚刚挖来的“懒惰笋”,却也是味道最天然、前景更广阔的笋哦。 (洪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