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版:农机化

2011,浙江农机

  通讯员 李 鹏 本报记者 俞廷尚
蓄势再发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省农机化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告别虎年,喜迎兔年,我省农机化事业蓄势再发。全省农机系统将再接再厉,进一步健全体系、提升能力、强化服务,全面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
健全体系 构建长效机制
  强化农机化法规政策体系建设。2011年,省农机局将配合省人大农委做好地方性实施条例的立法调研、草案起草等工作,争取《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促进和安全管理条例》早日出台。大力推进政策创新,协调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农机燃油补贴政策,积极开展农机回收制度、农机抵押贷款等调研,组织开展粮食机烘作业补贴试点。
  强化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农机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机事故处理、报废更新以及农田、场院等道路外农机安全检查制度,推进农机消费维权监督站建设,建立农机抗灾减灾应急抢险工作机制,提升农业抗灾能力和水平。
  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首席农机推广专家、农机指导员、责任农机员的作用,指导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用农业机械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
  强化农机化合作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升合作社管理服务能力和技术综合实力,鼓励引导条件成熟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农机综合服务合作社,力争全年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100个,实现农机跨区作业服务收入1.5亿元。
  强化农机化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水稻育秧、粮食机烘、产后加工等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推进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建设和农机流通体系建设,鼓励农机流通企业发展农机连锁店、超市、4S店等多形式的农机展示销售中心,力争全年新增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100个。
提升能力 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提升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能力。致力于推进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继续扶持发展4个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和7个省级农机化示范区,集中力量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突出主导产业的农机化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基地)。全年力争创建农机化示范镇(乡、街道)20个、示范村(基地)60个。
  提升农机农艺融合发展能力。以提高机械作业适应性为重点,推动栽培和养殖方式的改进和作物品种的选育,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有针对性地示范推广农机农艺结合紧密的机型、作物品种和种植养殖方式,形成农艺农机相适应的技术体系。
  提升产学研推合作发展能力。集聚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农机企业等科技力量,筹备成立浙江省农业机械化协会,构建农机产学研推相互沟通与合作的工作平台。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企业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
  提升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强化农田作业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管理以及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监管,推进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农业机械免费实地检验试点工作。继续深化“平安农机”创建,力争全年新建“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区)3个、示范镇30个、示范村300个。
  提升农机产品质量监管能力。以加强省级农机试验、鉴定和推广能力建设为重点,完善制度,改善装备,充实力量。组织开展农机新产品推广鉴定和性能检测,严把农机产品市场准入关,计划全年推广鉴定农机产品150个。
强化服务 推动科学发展
  全面落实农机化扶持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完善农机购置补贴、作业环节补贴等政策。加大力度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力争全年新增农机装备8万台(套),推广水稻机插250万亩、油菜机收20万亩,粮食机烘能力达到80万吨,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
  全面提升农机化发展活力。鼓励支持高学历、高素质大学生投身农机化事业,继续实施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开辟农机产品质量网上投诉系统、网上专家咨询系统等农机化管理服务信息系统,计划全年培训农机从业人员6万人次以上,鉴定各类农机技术人员3000人次以上。
  全面推进农机“创先争优”服务。深入推进农机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努力提升服务力和执行力,组织开展“农机化服务提升年”活动,以“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为导向,深化“五型”机关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