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经

江山白菇,寒风中依然坚挺

  相比去年过山车一样的行情,今年江山白菇的价格要稳定得多。近段时间,江山白菇一直稳定在每公斤10元到12元左右。当然,好收成的背后,因原材料、人工成本的上升及国内外食用菌产业快速壮大带来的冲击,江山白菇也面临一场更大的挑战。
菇价走高,行情好于去年
  冬日的寒冷难挡白菇价格带来的兴奋。从2010年11月份开始,江山市上余镇五程村菇农祝江舟,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要起床采摘白菇,一清早就要赶到江山农贸城的集市。“今年天气冷,白菇价格不错,集市不会跟去年一样挤满急于卖菇的人了。”1月15日,祝江舟相告,去年这时候常常是菇农挤满农贸城,连路都走不过去。“近段时间的价格都有十一二元一公斤,而去年同期只有6元左右。”
  业内人士表示,气温低、种植户减少是今年白菇市场行情见好的原因。2010—2011季白菇从2010年10月底上市,除了11月底至12月初因气温较高价格相对低外,其余时间价格均不错。
  与五程村隔壁的李坪村,种植户约比去年减少了一半左右。该村已经种了20多年白菇的李明文说,白菇主要原材料棉籽壳价格涨得快,“成本太高,再加上去年行情不好,感觉今年风险比较大,就没种了。”李明文说。
节本减支,提高种植效益
  业内人士表示,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涨价,正考验着白菇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
  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菇农们想了很多办法。江山市长台镇工厂化种菇大户黄彤根表示,用豆秆粉及玉米芯代替棉籽壳可以降低一定成本,白菇品质并无差别。“除了寻找替代原料,我还种植新品种来降低风险。2010年种了20万袋海鲜菇,每袋收益在2.4元左右。”一些白菇企业还正在试用菌草代替棉籽壳,试用液体菌种代替固体菌种,使其发菌快、成本省、效率高,更环保节约。
  而对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目前种植户的普遍应对办法是限制规模。长台镇华峰村菇农毛中岳种植了5万多袋白菇。他告诉笔者,每年的规模都在5万袋左右,忙时雇工5人至6人,平时一般雇1人到2人。“尽管今年价格不错,但明年并不想扩大规模,5万袋已经是自己能承受的最大数量。”据了解,江山现有白菇种植户1万多户,大部分规模集中在2万到5万袋,也就是经营户自身能解决劳力,不太需要另外雇人的规模。
行情不错,产业风险仍存
“白菇产业的风险来自外部市场竞争、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等多方面。气温低造成的好行情只是暂时的。”杨建文是江山市利兴白菇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认为,虽然今年有好行情,但是也不能忽视外地发展给我市白菇行情带来的压力。
  近年来,由于工商资本大量进入这个产业,产能规模增长很快。广东和江苏是近年来发展白菇种植最多的省份,规模大的工厂化种菇项目投资达五六千万元,一天最多能向市场供应20多吨白菇。
  不仅如此,国外的白菇也大量涌入国内,对这一产业造成冲击。近年来,韩国工厂化生产的白菇大量出口到我国,已致我国一些白菇企业亏损。这些白菇即便是销售到国内,每公斤也只要2元到4元,售价已经接近国内工厂化白菇企业的成本价。
  而相比外地依靠工商资本发展起来的白菇产业,江山市从业人员多数是依靠自身逐渐壮大起来,在规模上没有优势。该市规模较大的利兴白菇专业合作社一天最多只能生产5吨多的白菇,杨建文说:“凭借雄厚的工商资本和大量的农业扶持资金,外地发展起来的工厂化白菇给我们带来了一定冲击,江苏白菇已经进入杭州市场,对我市以省内市场为主的工厂化白菇带来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内地高速发展的工厂化种菇及国外白菇的大量进口,暂时还未撼动江山市的固有市场,但不能不引起警惕。
转型升级,向自动化生产进军
  原料成本及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白菇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正遇到“瓶颈”,亟待转型升级。“尽管我市白菇产业发展存在内外界压力,但我们已在着手准备应对。”江山市食用菌业内人士表示,该市白菇产业已经出现从工厂化向自动化生产转变的苗头。
  近日,在开化浙江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笔者见到了白菇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自动化生产采用瓶栽方式,拌料、杀菌、接种、装瓶都在流水线上进行。副总经理余维良告诉笔者,白菇自动化生产浙江省内还不多见,目前除了萧山、开化两地外其他地方还没有。据了解,自动化生产不管是产量还是质量上都比工厂化生产有所提高,白菇价格也要高两成。“一天能装瓶7500瓶,且只需3个人就能操作,对劳动力的依赖大大降低。”余维良说。
  自动化生产的白菇不仅大量节省劳动力成本,且白菇含水量少,易于保存,适合生产进入超市的小包装产品。
  江山市准备在2011年发展两家自动化白菇生产企业,其中有一家就是杨建文投资的。“我准备在峡口镇发展100多亩自动化生产的白菇。”杨建文说。
  白菇自动化生产对资金要求较高,投资动辄上千万,面对不断升高的原材料成本,菇农又该如何突围?
  业内人士指出,菇农可以开展多菌类栽培。目前,江山菇农的种植品种已从原先单一的白菇发展到白菇、竹荪、秀珍菇三大类品种;今年还新开发了海鲜菇、金福菇等品种。
  但市场上的“考试”随时都在进行。“工厂化可让白菇产业摆脱季节的局限,自动化则让产业突破劳动力成本的束缚。只有不断自我突破升级,才能不在市场竞争中落伍。”业内人士如是说。 (石 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