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种粮特刊

  奋力耕耘 成就种粮新辉煌

  2010年,建德市把粮食生产工作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以开展粮食高产示范县市创建活动为载体,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创新经营模式,强化技术服务,创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单季稻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该市被农业部评为“2010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加强领导,狠抓责任落实
  为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工作的领导,该市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农业、农办、发改局、科技局、财政局、水电局、国土局、供电局等单位为成员单位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粮食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各乡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齐心协力配合抓。专题召开粮食生产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乡镇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单位产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市场供应,确保粮食储备,并与全市16个乡镇(街道)签订了粮食生产责任状,各乡镇(街道)又与各行政村层层落实了责任书,把全年粮食生产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地块。
  同时,还成立了高产创建活动专家组,加强技术集成指导和推广;根据农业部和省粮食高产示范县创建活动要求,制订《建德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2008—2010)》和《建德市粮食高产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出台配套政策,并督促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认真执行。
  为了营造良好的种粮氛围,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该市还通过媒体、会议等各种渠道广泛宣传粮食生产政策,印制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明白纸2万份,下发到各镇乡(街道)、行政村、种粮大户,使政策家喻户晓,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强化保障,狠抓政策落实
  一是粮食直补政策全面到位。该市开展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直补、农机作业环节补助、种粮大户补助等各项支持粮食生产政策执行情况检查,确保各项补助政策的落实和补助资金全面直补到种粮农户手中。去年,该市共直补到位1069.2万元,一定程度上稳定和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二是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该市以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以及相配套的标准化育秧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广水稻种植、植保、收获、烘干和加工机械,落实好各项购机补贴政策,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机插水稻面积超过1万亩,粮食机收面积达12.5万亩,各种粮食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面积占当地水稻播种面积14.3%。
  三是注重培育粮食生产主体。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的实际,积极组建粮食生产(农机、植保、土肥)专业合作社,以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大力开展统一服务和代防、代治、代耕、代管、代种、代收等社会化服务,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
  四是强化督查。多次组织农业等相关部门对各乡镇(街道)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耕地抛荒、直补资金到位等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完成。
突出重点,狠抓措施落实
  为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完成,该市紧紧抓住了几个重点:
  一是制止耕地抛荒。该市把制止耕地抛荒工作作为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的重要抓手,列入粮食生产责任制的重点内容,市政府印发了《建德市制止耕地抛荒工作目标考核奖励办法(试行)》,对各乡镇街道进行考核,对常年性抛荒进行复耕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扶持和奖励,引导和指导农民,淘汰一些种植多年、病害严重、产量不高、效益不好的经济作物,种植水稻,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同时,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不但使原先抛荒田都种上了单季稻,而且产量较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10年,该市集中精力,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实行统一服务、示范先进技术、开展高产攻关、组织技术培训、加强示范带动等措施,重点建设了2个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7个杭州市级生产粮食功能区,全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8万亩。该市同时还要求各乡镇(街道)重点抓好连片300亩以上、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粮食核心示范区建设。这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示范和带动效果,单季稻平均亩产都在550公斤以上,高产田块亩产超过600公斤。
  三是开展粮食高产高效竞赛活动。2010年,该市组织了30个高产示范方和200个高产示范户参加粮食高产高效竞赛活动;全面开展了水稻优质高产万村示范活动,在水稻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村,选择1-2户种田水平高、科技接受能力强的农户作为水稻高产示范户,全市共350名农户。据调查统计,通过开展粮食高产高效竞赛活动,有310户高产示范户单季稻平均亩产超过570公斤以上,比全市平均水平亩增70公斤,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四是大力推广高产集成技术。全市共举办单季稻集成技术培训班30期(次),培训总人数达到3190人次。为调动参加技术培训的积极性,每次培训都给农户发放误工误餐补贴10-40元;同时还编印了《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小册子1万份,免费发放给农户。由于技术到位率高,强化栽培的单季稻长势明显好于常规栽培,得到广大农户认可,许多去年没有进行单季稻强化栽培集成技术培训的行政村,培训后新增强化栽培面积都在100亩以上,有的达到500多亩。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应用,为粮食高产示范县创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