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种粮特刊

鄞州:四大举措项项给力全国先进名至实归

  •   宁波市鄞州区历来是宁波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鄞州区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夯实现代农业基础的重要举措,走出了一条政策支持、经济高效、科技进步的特色现代粮食发展之路,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发展。2010年,该区粮食播种面积41.85万亩,总产量19.3万吨,晚稻亩产达493公斤,创造了该区晚稻单产历史纪录。鄞州区连续多次被评为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2010年更是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称号。
    优化政策:
    保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近几年,鄞州区逐年加大粮食生产的财政扶持力度。2010年区级财政及区农业发展基金共安排5280万元扶持粮食生产、订单粮补贴、粮食功能区建设、粮食生产机械化推广等。为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该区对新购置抛秧盘、机插秧盘的,在市级补贴基础上,再分别每张补贴0.2元和0.35元。同时对500亩以上种粮大户参与统一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机插、统一机收、统一植保等给予补贴,对种植大小麦20亩以上且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农户,给予每亩20元的农机作业补贴。
      除了财政支持,鄞州区还加大了粮食生产的风险保障力度。近年来,该区切实加强基本农田监管,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把制止耕地抛荒列入对各镇(乡、街道)考核的重要内容。为降低粮食生产风险,对水稻、大小麦和油菜等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区级以上补贴保费的90%,农户只需负担10%。自2007年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该区先后对受到台风等恶劣天气损害的粮食经营大户理赔1029万元。此外,还实施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和订单粮食价外补贴政策,有效减少了粮食市场波动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损失。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鄞州区大力建设标准农田,积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1999年至2010年,共投入3.69亿元,建设标准农田27.3万亩。在已完成的13.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新建机耕路11467米,修缮机耕路44642米,硬化机耕路路面256915平方米,新建沟渠47866米,疏浚河道600余公里,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作业面和作业效率,减轻了劳动作业强度,经受住了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
     做大平台: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
      为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鄞州区在2009年启动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着力将其打造成为粮食稳产高效模式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区、统一服务先行区。两年来,该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实际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已建成市级功能区20个、面积10.12万亩,建成区级功能区18个、面积3.3万亩,连续两年在宁波市范围内率先完成建设任务。
      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建设进度。该区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区长为组长,区农林局局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功能区建设领导小组,各功能区所在的镇(乡、街道)还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针对某些镇(乡、街道)建设进程滞缓等情况,该区多次召开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推进会,并建立通报制度,根据建设进程定期书面通报并印发给区政府和镇(乡、街道)主要领导,确保建设项目按时完成。列入年度建设计划的功能区,实施项目管理责任制,做到事先有计划、中间有检查、竣工有验收,以确保建设质量。该区还有效利用冬闲时间,避开农忙季节,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在市未下达计划的情况下,一般在前一年9月就下达建设计划,要求各镇(乡、街道)在年底前完成招投标工作,确保当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突出三大重点,打造建设亮点。一是抓好“核心区”示范点建设。核心区建设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重点,建设工程量和建设资金均占整个功能区建设的60%以上。为此,鄞州区规定每个功能区必须设立一个核心区,并根据功能区规模大小,确定核心区面积从200亩至1000亩不等。目前,20个市级功能区已建成核心区9285亩,18个区级功能区已建成核心区面积5020亩。二是开展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启动实施“标准农田土壤地力提升工程”,通过采用冬耕、调酸、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生态环境,2010年完成农田地力提升1.2万亩。该区还在全省率先开展沼液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打造循环农业新模式。沼液物流配送年使用量达到3万吨,覆盖功能区面积2万亩以上。三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优化服务,鼓励专业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在功能区内采取委托流转、季节性流转、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土地流转,逐步完善土地长期承包和短期租赁相结合的流转机制。目前,鄞州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土地流转率达到80%以上。
     依靠科技:
    粮食生产技术日新月异
      大力推广粮食生产高效生态新技术是鄞州区粮食生产的“法宝”之一。近年来,该区引进了一批品质优、产量高、适合栽培的新品种进行优化、示范和推广,全区水稻良种覆盖率大幅提高,2010年粮食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该区农技部门还自主研发了获得全国农业丰收奖二等奖的蔺草茬晚稻废草生态直播技术,避免了焚烧废草带来的环境污染,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节省翻耕、整地、插秧等工作环节,每亩可节本增效150元左右,2010年推广该项技术7.32万亩。鄞州区还积极推广振频式杀虫灯、性诱剂、黄板、高效低残农药等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新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在推广应用新科技的基础上,鄞州区加快建设粮食高产示范方,全区建立了水稻原种繁育基地、水稻全程机械化服务示范基地、水稻病虫害综合治理示范区、水稻“双减工程”示范区、水稻测土配方示范区、宁波市优质高效综合示范区、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等八大高新技术示范区域。2010年该区在确定4个市、区二级丰产方的同时,还规定有一定粮食作物种植规模的16个镇(乡、街道)必须建立一个镇级丰产方,使全区粮食丰产方达到20个、面积12000亩。去年在早稻受到不利气候影响普遍减产,连作晚稻插种季节明显推迟的情况下,鄞州区仍有4个示范方达到亩产1000公斤、亩均效益1000元的粮食生产“双千”目标,占全市达标方总数的30%,累计实现粮食生产“双千”目标的种植面积达到5028亩。该区已连续3年打破单季晚稻单产、晚稻百亩方、连作晚稻单产3项浙江省农业吉尼斯纪录。
     强化服务:
    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不断强化责任农技推广服务。针对以往农技推广到位率低的状况,鄞州区改变传统农技培训由区、镇两级统一培训的模式,实行农技人员直接联场联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推广方式。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改革,建立了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区级农技指导员为骨干、镇乡级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同时,还针对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的状况,开展农资市场整顿,加大农资价格监测监控力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全面开展粮食生产“五统一”服务。全区建立了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惠农农机合作社等30余家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统一品种、统一肥水、统一植保、统一技术、统一机械化”的“五统一”服务,社会化服务领域从原来的机耕机收为主逐步发展为育秧、统防统治、烘干、加工等全方位服务,全年统一服务托管面积达到30万亩次,其中姜山镇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智能化育秧大棚和日烘干能力140吨的粮食烘干中心,在开展以机耕、机播、植保、收获、秸秆还田、烘干等全程机械化作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鄞州区“十二五”粮食生产发展目标
      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对已建成的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每亩再投入1000元,实施再提升工程,确保10年内不用再修建,力争功能区内20%农田达到“双千”指标,使总面积不到50%的功能区内的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0%。
      实施地力提升工程:每亩投入600-800元,分期分批对二等农田进行地力培育,使其全面达到一等田标准。
      实施主体培育工程:重点培植300-500亩规模的种粮大户,使100亩以上规模化率达到5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