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绍兴县粮食生产遭受了低温冻雨、连续干旱等多次不利气候影响,但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粮食播种面积仍达到44.41万亩,比前3年平均水平增加了5.76%,粮食总产达20.60万吨,比前3年平均水平增加了4.89%,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 42.2万亩、19.7万吨的指导性计划任务。水稻生产尤其突出,2010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35.40万亩,比前3年平均水平增加2.12%,平均亩产达502.6公斤,比前3年平均水平增加了3.5公斤。
在不利气候影响下,工业发达、城市与农村用地矛盾突出的绍兴县,是怎样在粮食生产上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记者了解到,绍兴县主要打出了三个实招:落实责任、搭建平台、优化服务。
实招一:落实责任
去年初,绍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2010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安排3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其中1300万元用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2010年4月2日,县政府又专门下发通知,就抓好全县粮食生产,在政策上进行了再明确;
在强化政策扶持的同时,绍兴县县长与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签订了《绍兴县粮食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由行政首长负责,并且继续对各乡(镇、街道)粮食生产岗位责任制进行考核;
……
这些,仅仅是绍兴县为促进粮食生产所作的其中一些努力。为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绍兴全县上下一起作出了不懈努力,正如绍兴县农业局局长陈炳松所言:“抓好粮食生产是我们的责任。”绍兴人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力度,2010年,绍兴县财政扶持粮食生产共投入1300万元,对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及以上的种粮大户(包括县农业部门认定,市和省农业部门审查、运作规范、开展粮食生产统一服务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杂交稻制种基地农户和县级储备粮食收购的外拓种粮大户),按实际种植面积,在省财政给予每亩20元直接补贴的基础上,县财政再给予每亩20元的补贴;为加大对插秧机、烘干机等农机具的推广力度,绍兴县积极鼓励建设区域性粮食烘干与育供秧服务中心,插秧机、谷物烘干机购置补贴在省定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县财政再补助购机额的20%,并对当年度新建的县级农机维修中心、育供秧中心分别奖励15万元和4万元;为加强耕地保护,制止抛荒,绍兴县落实了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和标准农田管理措施,动员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承包季节性抛荒、闲置的农田,2010年全县没有发生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植树造林和从事非农项目建设。
“绍兴县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有效夯实了该县粮食生产的基础。
实招二:搭好平台
“到2018年,在全县建成1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6%,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其中2010年建成2个,面积2.4万亩左右;新建2个,面积2.8万亩以上;培育2个;2014年底基本建成12万亩左右,至2018年19万亩基本建成,到2020年全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00万斤。”这段摘自绍兴县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上的话,清楚地表明了绍兴人民狠抓粮食生产、稳步推进功能区建设的信心。
完善机制,务求实效。为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县政府成立了绍兴县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汇报交流,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建设工作成效和经验。
规划先行,政策引导。为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按照“科学布局,规划先行”的原则,去年4月份,绍兴县委托省农科院信息规划所,编制了发展规划,并于12月22日通过了省级评审;在政策上,县政府明确:对当年验收合格的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给予每个60万元的补助,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优先支持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并安排25万元用于5个市级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建设补助,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农户还可优先享受农机补贴等扶持政策,水稻机械化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
上下协同,稳步推进。2009年启动建设了富盛、齐贤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分别为1.2138万亩、1.2039万亩,省县两级共投入了152.97万元和144.32万元财政资金,其中富盛镇5188亩、齐贤镇3017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省级验收认定;2010年启动建设的孙端镇、陶堰镇2个千亩示范万亩连片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分别为1.6952万亩和1.3272万亩,其中的核心示范方已落实资金120万元,目前基本达到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标准。据统计,2010年全县通过认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共3.129万亩。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计划每年确定2个镇,建设2.5万-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到2018年圆满完成19万亩的建设目标。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做好粮食生产工作的最好平台,我们要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最好的粮仓。”陈炳松如是说。
实招三:优化服务
“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我们会尽可能地给农民提供服务,尽量做到农民有所求,我们有所应。”陈炳松介绍说,除了制定力度大、可行性强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绍兴县在农技推广体系、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等农业服务方面也走在了前列。
2010年,绍兴县被列入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绍兴县在原来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和加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建立了“绍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领导小组,全县各乡(镇、街道)也建立了项目实施工作小组。二是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建立了与项目实施有关的规章制度,及时做好农技指导员、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等信息的整理、登记和网上录入工作,项目实施工作档案齐全。三是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建立了粮油、畜牧、渔业等3个“绍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专家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选拔了10名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聘用为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专家组(首席专家)下面选聘了102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人员)(含专家组成员);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人员)下面聘用348名村级(社会化)农技推广员,结对1024名农业科技示范户;最终由村级(社会化)农技推广员、农业科技示范户共同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四是明确责任,完善考核。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农技指导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建立农技指导员工作考评制度,实行农民、主管部门、乡镇政府三方共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年终奖励、晋职晋级等结合起来。此举促进了各级农技人员的到岗到位,规范了技术服务行为,确保技术服务到位。五是培育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由各镇(街道)推荐和申报,经县主导产业农技专家组筛选,审核后认定了1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其中,建立粮食、蔬菜两个中专学历教学实训基地。围绕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三个主导产业,在农户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全县共遴选培育了1024个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
此外,农业服务中心也是绍兴县农业服务方面的一个亮点。2010年,绍兴县积极开展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县财政安排25万元用于奖励县内达到标准规范性合作社,全县涌现出一批运行规范,管理先进的机割、机插、育供秧、统防统治、粮食烘干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实施统防统治示范面积达4.0125万亩,有效带动了面上农户实施病虫防控技术;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9台,农机总动力达到34.07万千瓦,新增半喂入式收割机8台,收割机总量达到511台,全县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共20家,其中2010年新发展培育7
家,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面积15.3万亩,占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