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0版:种粮特刊

五金之都:创下粮食生产新纪录

  •   岁未年初,永康市传出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田畈林高产攻关田里的“甬优12号”单季稻,亩产达到843.2公斤,打破了2009年全省单季稻的亩产纪录836.69公斤。永康市全年粮食生产实现了面积、总产、单产“三增”的好局面,荣获“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2010年,永康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8.9万亩,总产7.9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5.6%和4.5%,特别是早稻种植面积增幅较大,总面积达1.58万亩,增长85.56%,创近6年历史新高;晚稻种植面积达12.98万亩,同比增长1.2%。几年来,永康已创出一套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粮模式。
    惠农政策力度大
      永康作为“百工之乡、五金名城”,民营经济占90%以上,85%以上农民“洗脚上岸”,2000年开始早稻种植面积急剧下滑。为制止粮食生产的下滑趋势,永康市委、市政府加大强农惠农扶持力度,制定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扶持内容涉及粮食生产奖励、良种补贴、新技术应用补贴、农机补贴、大户种植补贴等。该市从2008年开始开展“十大种粮大户”评选,重奖种粮大户,最高奖额达20万元。永康市像重视纳税大户一样重视种粮大户,在城区行政服务中心、高速公路入口处设立了十大种粮大户光荣榜宣传广告牌。在近年的粮食生产工作会议上,该市市长卢跃东亲自部署工作,并与各镇(街道、区)签订责任书。在全市上下营造出重视粮食生产的氛围。从领导做起,从观念、行动上重视粮食生产,各部门都行动起来,为粮食生产示范方、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解决实际困难。
      到2010年底,全市成立粮食生产和服务类专业合作社21家,培育了261户种粮大户,经营面积4.1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92万亩,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26%。
    生产精英聚永康
      一系列惠农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外地粮食生产精英加入到永康种粮队伍中来,有力地促进了粮食产业化发展。
      外省农民已成为该市最强大的种粮主力军,全市前30名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中,省外农民占了80%以上。
      为了吸引江西等地农民在永康扎根发展粮食生产,当地农业部门对外来种粮大户政治上关怀、政策上重视、利益上帮扶、生产上指导、生活上关心。
      在政治上,宣传外来种粮大户对当地粮食生产所作的贡献,推选新永康人代表,邀请参加市里重要会议和活动。
      在政策上,对外地种粮大户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种粮大户的评选过程始终以种粮实际业绩为标准,关注外来大户的成长。
      在利益上,通过引导外来种粮大户联合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利益最大化。目前全市90%百亩以上外来种粮大户都加入杨溪稻米生产专业合作社或象珠互助粮食专业合作社,通过农资团购节本、联合申报补助、统一仓储加工、统一订单生产、统一经营受益、互保信贷支持等联合互助实现共赢。
      在生产上,为提高外来种粮大户的技术到位率,确保外来种粮大户种粮效益,做好系列服务。例如首席农技专家结对服务、外来大户技术培训、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应用等。  在生活上,细致关怀。合作社派专车赴江西接种粮大户,副市长金艳专程赴江西余干走访、慰问外地种粮大户,迎接回永康种粮;每年召开多个部门参加的外地大户破解难题联席会议,想方设法帮助外来农户协调解决生产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推广体系更健全
      永康市水稻亩产能够破省纪录,农业部门主推的优良新品种“甬优”系列功不可没。该市农业部门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宁波农科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且建立了省内一流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吸引了国内外专家纷纷前来考察。在永康市的新品种试验田里,有各种标注着不同编号的水稻,品种进行展示对比,这些品种要经过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栽培技术等一系列配套技术,最终根据产量优中选优,向粮农推荐,引导和带动更多粮农种植良种。
      近年来,永康市优选出的“甬优9号”和“甬优12号”等优质单季稻,表现一直不错,平均亩产能够达到750公斤。2009年该市“甬优12号”高产田的产量就达到772.65公斤,获金华市水稻高产竞赛一等奖。
      通过优良品种推广,永康市水稻主导品种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覆盖率不断提高,耕地地力调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铺开,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工作有序进行,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全面推广,水稻单产和品质得到有力提升。2010年,全市推广优良水稻品种12万亩,其中超级稻6万亩。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类粮食示范方50多个,面积达2.6万亩,其中百亩以上示范方23个,培育高产示范户533户;参加省级优质高产竞赛示范方2个,金华市水稻强化栽培竞赛8个。
      优化粮食品种的同时,永康市还开展实施粮食生产“百千万”工程,即培育500个水稻高产示范户,建立千亩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建设万亩杨溪稻米无公害生产基地。
      农业技术人员则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好增产增效技术推广。积极引导和推广直播、抛秧、旱育秧、单季晚稻“五改”、水稻强化栽培、稻鸭共育、富硒增产剂喷施、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认真做好病虫测报,掌握迁飞性害虫和突发性害虫发生动态,及时指导农民开展病虫防治。
    社会化服务更到位
      粮食生产从育秧到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服务,有效解决了大量分散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怕苦、怕累、怕脏、怕繁的顾虑,也解决了在生产过程中一家一户不好办、办不好的事情。
      在2009年首次引进工厂化育秧流水线的基础上,永康市在2010年引进240平方米玻璃温室育秧中心2个,新建烘干中心4个,新增烘干机6台,总数达到了7台,填补了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空白环节。去年该市共落实推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82.8万元,同比增加100余万,受益农户972户,推广农业机械1519台套,同比增加953台套,增长168.4%。
      永康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提高规模经营水平。
      加快培育粮食、农机和植保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和水稻病虫害防治为主的农机和植保服务组织,广泛开展专业化全程服务,鼓励合作社(大户)开展代种、代管、代收等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合作,建立万亩工厂化育秧基地。
      探索适合农民需求的病虫防治组织形式,以合作社、农机大户、植保服务大户为主体,以粮食生产基地、连片种植的村为服务对象,开展统防统治、代防代治等各项服务,减少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发展订单生产,支持合作社在外省建立粮食生产基地,支持种粮大户开展粮食加工和销售,鼓励粮食企业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
    大米品牌扬四方
      杨溪牌大米2007年被评为金华市名牌,是杨溪稻米生产专业合作社创新实践的一大里程碑。
      2004年底杨溪稻米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广泛吸纳种粮大户、加工企业、农资经营户、粮食经销户为社员,实现社员合作共赢。此外,合作社积极探索杨溪优质米产业化组织模式和可追溯的生产质量控制方式,制定杨溪稻米《无公害优质单季晚稻生产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提供优质农业生产资料、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综合防治、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机械化作业,大力推广抗病高产良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建立完整田间生产档案,健全和完善稻米质量追溯制度。统一使用“杨溪”品牌和“杨溪”大米包装,完成杨溪牌稻米生产的QS认证,努力做大“杨溪”品牌,实现种粮最大效益。积极示范推广新技术,积极争取项目经费,提高种粮间接效益。多种形式土地流转,实利土地规模经营。
      经过几年的运作,杨溪稻米生产专业合作社取得一定成绩,杨溪牌大米在永康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产品销路已打开,带动合作社及其周边乃至永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耕地抛荒,提高了粮食复种指数,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