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十二五”浙江农业给力多多

  本报讯 (记者 陈鎏琰)“十二五”是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攻坚期。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如何加快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农业,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好基础?如何为浙江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日前,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对此作了全面谋划。
关键词:“一条”主线
【目标】“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业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种养业、加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粮食总产力争稳定在160亿斤左右,十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继续明显增长,农牧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和9%。【解读】 强基础保供给、重转型促增收,是我省农业科学发展的主线。“十一五”期间,我省粮食生产稳定,单产水平提高,总产保持在160亿斤左右;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在农林牧渔产值中的份额达78%;农业、牧业产值分别增长59.1%和56.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4%,2010年达到11303元。“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立足保供增收,从强化基础抓起,从转型升级入手,深入实施农业产业、主体、科技、基础、服务、管理“六大提升行动”,实现农业由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由追求数量扩张为主向注重品质效益转变,由依靠物质资源投入为主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关键词:“两区”建设
  【目标】“十二五”期间,我省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将有效改善,农业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基本普及,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5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400万亩以上。
  【解读】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是集聚资源要素的主平台,是推进我省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十二五”将是我省“两区”建设加快推进、全面见效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按照规划引领发展、项目支撑规划的思路,坚持创建标准,突出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精心编制实施“两区”建设规划;坚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并重,统筹安排布局,形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整合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优质要素投入农业“两区”建设和开发,使“两区”真正成为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管理服务高效的现代农业先行区。
关键词:“三化”生产
【目标】 到“十二五”末,力争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50万亩;基本形成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营销全程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合作社标准化实现面达100%;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0个、示范区100个、示范企业(合作社)100个、示范项目500个。【解读】 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三化”生产,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根本举措。“十一五”期间,我省流转土地面积707万亩,是2005年的近2倍,占总承包耕地的36.9%。创建规范化合作社5600多家,合作社带动农户占总农户数的40.8%。“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加快“三化”生产,促进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形成特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积极采取土地流转等途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成一批标准化示范区,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引导品牌创建和整合;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节约型、清洁化生产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更好发挥农业的净化环境、改良生态功效。
关键词:“四大”体系
【目标】 到2015年,我省农产品加工率达50%;种子种苗商品化率和主导品种覆盖率达70%以上,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良品种,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万户,培养中专以上学历并具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现代农民1.5万名,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水稻年育供秧能力达500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50%;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全面推行生产记录制度,建立质量安全追溯机制。【解读】“四大”体系指的是现代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农业服务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十一五”期间,我省审定引进和选育新品种367个,累计通过“三品”认证种植业基地面积1100多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1%。农副产品出口增长61%,2010年达到80.9亿美元,全省近800家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在省外建立农产品基地2100多万亩。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着眼接长腿、补短腿、优结构、扬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齐头并进;把现代种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启动实施现代种质发展工程,培育壮大种业龙头,努力建设种业强省;全面建成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搭建农企对接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走出去”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监督、风险预警、监测评估、应急处置和服务能力,落实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责任,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关键词:“五个”基础
【目标】 到2015年,我省将培育省级示范性合作社1000家,基本实现规范化合作社每社都有大学生,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0家,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比重70%以上;完成22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一等标准农田比重48%以上;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700万千瓦,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力争全省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00万亩;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完善村内“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启动新一轮农业普法宣传,深化农业综合执法。【解读】“五个”基础指的是经营主体基础、农田地力基础、设施装备基础、经营制度基础和政策法治基础。“十一五”末,我省创建产业化经营组织2.5万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农业龙头企业421家,分别是五年前的2.6倍和2倍。五年来,工商企业累计投资农业460多亿元,从事农业的大学毕业生已达1200多人。“十二五”,我省将加快培育种养大户、规范化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支持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创业,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加快形成以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主导,其他力量共同参与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坚持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农田设施完善相结合,建设一批高质量农田;推动农机应用从粮油作物为主向主导产业设施机械和产后加工保鲜延伸,带动农机工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支持利用非耕地和地力难以提升的耕地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土地承包权登记,培育土地流转市场,推行土地流转合同化管理;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法律体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