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新闻

兰溪马铃薯“种出”丰收奖

  这几天,因为担心低温天气影响春马铃薯的生长,兰溪市横溪镇农技站站长柳焕新和几位农技人员奔走在田间地头,查看生长情况。“眼见‘春马铃薯—早稻—秋马铃薯’的种植模式推广有了成效,可不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降温给毁了。”柳焕新告诉笔者。
  近日,兰溪市2010年度农业丰收奖获奖项目揭晓,横溪镇农技站的“春马铃薯——早稻——秋马铃薯”种植模式推广获得了一等奖。该模式是如何让农户“丰收”的?笔者赶往横溪镇一探究竟。
  “以前一些农户在山坡地里种植马铃薯,以自产自销为主,产量都提不上去,更别说产值了。”柳焕新说,近年来,该农技站作了一些探索,与西塘下粮食合作社合作开展高产配套技术研究,通过采取马铃薯和水稻旱水轮作、双层塑料薄膜覆盖新技术等措施,探索出了“马铃薯——早稻——秋马铃薯”种植模式。“去年一年,该模式就让横溪镇农户增收312万元。”
  据了解,2010年,横溪镇春秋两季马铃薯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其中推广“马铃薯——早稻——秋马铃薯”种植模式2000余亩。根据兰溪市农业局粮油站对10户农户共23.5亩马铃薯种植地的抽查结果显示,平均亩产2056公斤,比其他未推广区每亩增产156公斤,亩产值5140.5元,扣除成本,每亩净收入4390.5元。
  正在地里查看春马铃薯长势的西塘下村村民方樟运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种了2.5亩春马铃薯,产量4750公斤,除去各项成本1935元,收入有4240元。“这仅仅只是春马铃薯,加上早稻和秋马铃薯,全年总产值有1.5万元,除去杂七杂八的费用,净收入达到1.11万元。”
  新型种植模式的推广,不但让产量有了提高,而且产品还达到了无公害标准,一些外地客商主动找上门来收购马铃薯。“每到收获季节,诸暨、义乌等周边县市的客商都会前来收购,一点也不愁销。”柳焕新告诉笔者,种植模式的改变,使得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真正得到了大实惠。 (范 川)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