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已成为除夕夜合家团圆时必备的“盛宴”。而76年前,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红军为了欢度新春、鼓舞士气,也曾策划了一场“战地春晚”,准备于1935年2月3日除夕夜举行,但终因征途转战,这场从元旦起就开始精心筹划的“春晚”,最终没能按时上演……
提出“春晚”构思
1935年元旦前后,红军在黔北余庆、黄平、翁安一带活动。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战略方针,红军打了几个胜仗,赢得了一些转机。随后,驻中革军委指示各部队“就地宿营,安排好生活,欢庆元旦”。这是出征以来难得的惬意时光,各部队将节日安排得丰富多彩,尤其是随军委行动的干部休养连的元旦晚会。
休养连是支近300人的特殊连队,集合在里面的人有被称为红军“四老”的董必武、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和一大批文人、学者及高级干部,还有跟随中央红军长征的30位女红军。
这支人才济济的连队,元旦那天在篝火中举行了一场高质量的同乐晚会。女红军危拱之和李伯钊当时分别被誉为中国红色文艺的开拓者和红色戏剧家,李伯钊更是拥有“赤色舞蹈明星”的桂冠。随总政治部行动的蔡畅也被特邀参加了这场同乐会。在久久不能消散的欢乐与真挚氛围里,蔡畅提议,何不在农历新年到来之前,为指战员举办一次像模像样的联欢会,欢度新春佳节。她的提议得到了积极响应,春节联欢会就此提上了议事日程。
“战地春晚”预演
李伯钊和危拱之是筹备晚会的骨干。她们列出了节目单,经典节目肯定是必演的,像苏联舞蹈《水兵舞》《红色机器舞》《丰收舞》,话剧《我,红军》《为谁牺牲》等,但更重要的是还要创作一批能反映征程、鼓舞士气的新节目。
北渡长江的计划开始了。1月24日,先头部队进占土城。土城是黔北重镇,相对富饶。部队到达后,受到了群众的欢迎。26日,军委纵队行程70余里,顺利地从宿营地东皇殿大兰场到达土城时,这个黔北小镇已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由于路途顺利,军委纵队抵达的时间比较早。大家吃过饭,谁也没想到,或者是谁也没刻意,当夜晚的篝火燃起,休养连指导员李坚真情不自禁地先唱了起来:“滔滔乌江急又深,手拉手来心连心。阶级姐妹团结紧,不怕敌人百万兵。”
她的歌声刚落,在大家的喝彩声中,危拱之又接着唱起了“凤阳花鼓”:“咚咚锵……红军强,红军强,千难万险无阻挡,行军路上揍老蒋,北上抗日打东洋……”
就好像“春晚”的预演一样,官兵们越围越多,大家要求李伯钊也表演一个。篝火熊熊中,只见李伯钊大大方方走上场,唱了一首苏联歌曲。一曲唱罢,赢来一片叫好。叫好的观众中,有毛泽东和几位军委首长。在掌声的鼓励下,李伯钊又跳了一支《水兵舞》。一曲刚跳完,只见徐特立反穿羊皮袄,头戴破毡帽,闷着头,慢慢悠悠地走上场。他站在场上并不说话,而是表情认真地将双手伸进羊皮袄里,上一抓、下一挠、左一扭、右一拽,皱紧眉头,捉出个东西,放进嘴里,只听见“噼啪”一声,然后蹙着鼻子说:“嗯,这个肥。”大家还没反应过来,他又反复着类似动作说:“李伯钊跳《水兵舞》,徐特立跳《捉虱舞》!”大家才发现他将虱子在人身上令人奇痒难耐的神情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顿时爆笑如雷……
最后,应大家要求,蔡畅唱起法国革命歌曲《马赛曲》。随着蔡畅的歌声,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周恩来、张闻天、伍修权……不由自主地跟着轻声哼起来,逐渐汇成了合唱。
“战地春晚”最终没上演
1月28日,青杠坡之战失利。29日,红军一渡赤水。大年三十,也就是1935年2月3日,渡过赤水河后疲惫不堪的红军再次笼罩在失败的情绪中。除夕当晚8时过,随中央纵队行动的休养连扶老携幼,在寒风细雨中跋涉70多里崎岖山路,从风水桥到达石厢子。这个处于万山之中、地势险要的地方,连水都很难找到。到达后的军委纵队匆匆填了肚子,就连夜研究敌情,作出了向云南扎西方向行进的决定。许多红军指战员是在行军途中辞旧迎新的。精心筹备的“春晚”最终没能上演。(摘自《山西法制报》 2011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