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广大民众还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而省级绿化先进、嵊州市三界镇祝岙村68岁的老农胡凤祥已整理好行囊,又来到海拔600多米的牛场山上,培育管理香榧幼林。屈指算来,胡凤祥与这座昔日荒山已厮守了23年。
去趟牛场山不容易,这地方离村10余里,要转过一个又一个山头。新春时节,一路上除了林间涛声、鸟语啁啾,鲜有人声。一位村民说,过去那地方光秃秃的,连牛羊也懒得去。“现在让胡大伯搞得这么好,真是不易啊。”当年,胡老伯先用锄头和镰刀,劈出了一条通向山顶的小路,然后在山顶上搭起草棚,垒起灶台,支起床铺。每天天刚露白,他就踏着晨露,劈荆棘除杂草,整理山地;夜晚,他便枕着山鸡、野猪的“大合唱”沉沉睡去。“白天没有一个说话的人,晚上连台电视机也没有,冷清吗?”面对笔者的询问,胡凤祥笑笑:“我亲手种下的每一棵杉木,每一株茶树,都是我的儿孙,这里热闹得很呢。”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胡凤祥的心结。那是30多年前的事。当时,贫穷落后的村民不懂得养护山上的植被和树木,许多山不仅不长树,而且连草也很少。祝岙村后面有一座叫“后门山”的也不例外。那个年代,村民的房屋基本上是用泥土垒起来的,每年雨季,沿山居住的村民总是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怕从山上飞滚而下的泥石流冲倒房屋的墙壁。在胡凤祥的记忆中,自家房屋的后壁不知被泥石流冲倒了几次,每次看到父亲掺着雨水和泪水修起来的泥墙被山洪冲倒,心里不知有多少难受。他总是暗暗地想,要是山头能种满树木那该多好啊!从此,做一个种树“大将军”成了他的梦想。
1989年初春,胡凤祥首次种下100亩杉树苗,第二年经省林业厅实地验收,成活率高达97%。经过20多年的辛勤劳动,他建起了100多亩杉木基地,育成飞播松树林700余亩,还有200多亩名茶基地。这几年,又新建了450多亩香榧基地。如今,他已不再满足于将1500多亩荒山种上普通的松树、杉树,而是要将昔日的荒山坡开发成千亩香榧基地。
许多人劝他,一双儿女都是公务员,妻子又有退休金,该是享享清福的时候了。可是胡凤祥从未想到过自己的年龄,更没有想歇一歇的念头。他说,只要自己能劳动一天,就要在山上坚守一天! (吴锡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