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林业

来自兰花产业的报告

  通讯员 黄明校 来华杰
  编者按:兰花是我省省花,栽培历史悠久,以余姚河姆渡出土文物上的兰花图饰计算,至今已有7000多年;以东汉《越绝书》记载“勾践种兰渚山”计算,也有2500多年。省优农中心在调查了本省杭州、宁波、绍兴、舟山、温州、台州等地兰花产业的基础上,对该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今日,本报摘要刊登该调查报告,供决策者和实践者参考。
  我省是春兰、蕙兰及寒兰的主产区。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养兰队伍不断扩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省养兰专业户达5000多户,主要分布在绍兴、台州、杭州、宁波、舟山、温州等地,保存着珍稀名品上千个,拥有兰花资产数百亿元。
  调查发现,我省虽然兰花种养人数、品种众多,但规模普遍偏小,且以精品、新品居多,多则数千盆,少则几百盆,单一品种数量有限。
  从全省兰业发展的分布看,绍兴与台州称得上是我省兰业的“双雄”,前者是老采兰养兰区,后者以投资者居多,两者对全省兰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
  养兰人所种养的精品、新品兰花,主要在兰友圈子里交易,一般不进入大众消费市场。能进入大众消费市场的兰花,粗略统计不足全省生产总量的10%。目前,省内大众消费的兰花,要么是从广东、福建批发来的墨兰、建兰;要么是本地下山的普通春兰、蕙兰、寒兰;要么是价格相对低廉的传统名品。
三大问题亟待破解
  ——小而多的种养模式有待向产业化方向引导和提升。规模小、品种多的种养模式,曾在兰花产业发展初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暴露出来的弊端显而易见:兰苑发展规模受到限制;交易行为不规范,渠道不畅,让一些投机者有空子可钻;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
  ——大众消费市场有待培育开拓。兰花以香取胜,爱兰人常言“一香压千红”,但一般场合和一般时候,人们闻不到兰花香味,其优势便打了折扣。在如今的兰市,一方面是缺少大众化的商品兰花,另一方面是进入大众市场的普通兰花缺乏商品化标准与包装,影响了兰花的美誉度。
  ——介入兰花的科技力量各自为政,既不统一,也不规范,扰乱了新品、精品市场。
需要政府加强扶持
  政府应加强对兰花产业的谋划布局,避免项目的重复建设和仓促上马,避免零打碎敲;出台扶持政策,如在土地使用方面给予特殊扶持,对资源丰富、规模较大、条件优越的地方,政府应把兰花纳入特色产业加以扶持;扶持龙头企业,以带动产业化发展;积极建立兰花培育观赏基地,巧打旅游品牌。如今,洛阳的牡丹观赏园,已成为热点旅游景区,云南、广西、山东等省,一批规模宏大的兰花观赏园也已建成或正在规划之中。建立兰花培育观赏基地,对推动兰花产业化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
可走的三条产业化之路
  我省兰业要向产业化提升,在经营思路上应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经营品种上,要从高档高价向普通薄利转变;二是在经营方式上,要从兰苑间交易向大众消费市场转变;三是在经营体制上,要从一家一户的模式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
  可走的兰花产业化之路有三条:
  第一是普通兰花的规模化种养。前几年,这种方式已在临海、绍兴、建德、温州等地出现。普通兰花如何实行标准化、商品化?主要是注册商标,统一商品标准。如临海的九畹兰花合作社,打的是九畹兰花商标,统一盆具,统一苗数,统一包装,统一价格。把兰花做成礼品花、年宵花也是一种好的思路,礼品花可分为敬师花、祝寿花、贺喜花等。
  第二是单一传统名品的规模化种养。我省兰花传统名品优势明显,种养技术有保障,品种选择余地大。走单一传统名品规模化种养之路,品牌效益容易形成,消费市场的培育相对容易。其中关键是选择的品种要对路,花与叶的观赏性和发苗要好,适宜规模种养。
  第三是科技苗的规模化种养。在普通兰花和传统单一名品实行规模化种养之后,科技苗的大规模种养将得到较好发展。兰花产业化的真正形成,需要科技作后盾。而大众消费市场一旦形成,科技苗必将大有作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