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人勤春来早。春节的气氛还未完全褪去,农机人已活跃在田野上。他们目前的经营状况如何?新年里他们有哪些愿望与期盼?近期,记者与几位农机大户聊起了他们的发展经验和新年期盼。
黄燕银:加工大米尝甜头,今年要销25万公斤
这几天,诸暨市暨阳街道侣东村农机大户黄燕银接了一笔意想不到的业务:每天帮隔壁一家粮食加工企业烘干4万公斤粮食。“去年烘干中心烘干粮食2000吨,其中的一半是为种粮大户提供机烘服务。”黄燕银告诉记者,去年她带领的恒发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械化服务面积超过3万亩,创造了300多万元的产值。“大侣湖”大米,是黄燕银去年最得意的成果。去年,她尝试把部分自己种植的优质稻米进行加工,打造自己的品牌。由于稻米品质优、口感好,投放市场的3.5万公斤大米,上市后很快被抢购,很多消费者还上门来采购。
初试成功的黄燕银,早在春节前就到多家稻米加工机械生产企业了解设备行情,目前,她已准备投入28万元资金引进一套先进加工设备,计划在新的一年里在大米加工上大展拳脚。“今年除了做好农机服务外,我希望能打响‘大侣湖’这个品牌,争取销售量能到25万公斤。”黄燕银笑着说,如果政府在购机补贴、贷款等方面扶她一把,她对实现这个目标很有信心。
朱仲良:对内做好管理,对外提升服务
“新田野”是上虞市最早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111名,去年合作社机耕作业面积超过25万亩,营业收入近1100万元。这在全省来看,也颇具实力。
但合作社理事长朱仲良却认为,这点实力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合作社在发展中已遭遇管理瓶颈。“跟企业管理相比,合作社在运作和内部规范管理方面差距很大,像财务制度、日常生产管理等都亟待提升。”今年他计划打好内外“组合拳”,在提升合作社内部管理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向外拓展经营服务范围,提升经营能力。
农机维修,被朱仲良看好。随着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机具保有量的增加,新田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维修中心,在近年来逐渐成为周边机手的首选维修点。
在去年秋收结束后,朱仲良就开始“鸟枪换炮”,添置新的修理装备,最近他就花4000多元购买了一台换轮胎的新设备。他告诉记者,今年他计划再购买1台农机抢修车,为农机手提供上门维修服务。同时,他还要派维修人员到“纽荷兰”、“星光”等农机制造企业“充电”,提高服务水平。“今年争取这块收入再提升三分之一,达到25万元。”
杨灯聪:再建钢架大棚,开辟增收新路
在台州椒江区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最显眼的莫过于那20座育秧大棚,这些占地22亩的智能化育秧大棚,是当地机械化育秧的“先锋”。
据该合作社理事长杨灯聪介绍,他们已在这些智能化育秧大棚建设中投入了40多万元,本以为收回成本还很遥远,没想到去年的一个尝试,让他觉得回报挺高。
为充分发挥育秧大棚的作用,去年他先进行早稻的育秧,然后是晚稻育秧,到9月底,他在育秧大棚中种植茄子,这么一个轮回,竟让大棚得到了充分利用。“除去为农民提供机械化育秧服务不说,仅茄子就卖出了每公斤6元的批发价,一个大棚的毛利达到了1万元。”去年,他个人的收入超过了50万元。
尝到了甜头的杨灯聪,决定在今年继续加大投入,建设100亩大棚。“有了大棚,种粮种菜可以两不误,即使贷款百万也不担心。”目前,他的这种做法已为当地农机手拓展了增收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