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小平)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日前召开的全省畜牧兽医工作会议,为今年我省畜牧兽医事业科学发展定下了“135”的发展基调,即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三项机制创新,抓好五项重点工作,努力确保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一条主线即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三项机制包括合作化主体培育机制、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机制和动物疫病科学防控机制。
会议要求,2011年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要主动参与“两区”建设,扎实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态化、设施化。抓住“两区”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设施化养殖,争取创建100个国家和省两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要完善机制,拓展农牧结合内涵,在深入推进生猪、奶牛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的同时,拓展园(林)地养禽、蜜蜂授粉等畜牧业生态化新领域。
大力培育合作化主体,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要结合“两区”建设,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力争到年底培育50家示范性新型产业组织。以合作化提升产业化方面,重点推出萧山农法合作社、温州基地合作社等发展模式;以合作化实现专业化方面,重点推进龙游龙珠、义乌丰和、宁波爱卡等发展模式;以合作化推进规模化方面,重点推进南湖金鸿牧业、德清红亮合作社等发展模式。同时,要研究出台主体培育政策措施。
积极创新机制,做大做强畜禽种业和饲料产业。种业和饲料(含饲料添加剂)产业是我省畜牧业核心竞争力所在,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产业发展制约瓶颈,激发产业主体活力。一是通过引入竞争与准入机制,培育核心大企业,筛选一批在种业规模、种质水平、科研水平等比较有基础的种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启动培育年产50万吨以上的大型饲料企业;二是通过加快构建现代良种推广体系,挖掘地方品种文化内涵,建立饲料原料供销联盟,研究推广种畜禽和优质安全高效饲料产品等途径,创新发展与保护机制,合力提升浙江畜牧业核心竞争力。
严防死守,扎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科学防控。宣传贯彻好《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扎实组织实施动物疫病科学防控推进年活动。制订《条例》配套制度,完善防控措施,依法分解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完善防疫工作评估督导机制,加大对免疫抗体空白场和免疫抗体水平极差地方的通报力度。
加强监督执法,全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畜产品安全事关民生,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要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作风,切实加强畜产品安全保障工作。继续组织好生鲜乳、兽药、饲料和畜产品安全监测行动,加快以可追溯为重点的畜牧业投入品监管机制创新;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强化守土有责和依法行政理念,完善动物卫生行政许可、流通监管和监督办案机制,维护动物卫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