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要不是合作社的资金互助,我这3000头猪可就血本无归了。”温州市基地生猪专业合作社成员、温州市临江大协特种畜牧场场长叶胜龙说起去年的资金困难,还是心有余悸。“当时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合作社提交了办贷申请,没想到很快就贷到了180万元,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资金互助好比一个“救生圈”
去年5月,由于银行贷款到期,叶胜龙一时筹不到钱,就想着把苗猪卖掉。“那时是猪价的低谷,收购价只有10元/公斤,卖一头猪要亏150多元,多卖多亏。”叶胜龙说,当时他是求爷爷告奶奶地借钱,可对于180万元的贷款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眼看着银行贷款马上到期,他心急如焚。
就在这时,同行的一个建议提醒了他:合作社内部不是有资金互助吗,可以从这里想想办法。“资金互助的上限是股权的70%,可我只入股5万元。于是我又找了3个股东给我联保,终于贷出了这180万元钱。”叶胜龙说,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不但快捷、方便,3天就能贷到钱,而且月利率只要0.5%,比银行低。
其实,这笔钱不仅仅是帮助叶胜龙提前归还了银行贷款。“到了去年10月份,猪价涨到了15元/公斤,我趁着这个时候把猪卖掉,每头赚了200多元。”叶胜龙说,算算这笔账,这一赚一亏,相差55万元左右,自己去年的净收入达到了30万元。“这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让我的资金周转顺利了,效益也变好了,一举两得。”叶胜龙喜滋滋地对记者说。“今年我还想把猪场扩建,到时候还得向合作社求助。”“我也准备向合作社贷款,已办好了申请,过两天就能拿到钱。虽然借贷的钱不多,但对于缺少发展资金的农民来说,就像一个‘救生圈’,有了这个‘救生圈’,我们才敢‘下海’啊!”一位刚刚加入合作社的成员说。
积少成多 填补空白
据温州市基地生猪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宪忠介绍,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开始只是为成员解决生产生活的一些难题,如免费提供农业科技信息、统一团购低价农资、统一销售农产品以及提供法律咨询等。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为缓解成员资金困难、提高自有股金的利用率,合作社开展了内部资金互助。至今,合作社已累计为成员提供51笔共计1000.2万元的资金互助。“去银行贷款,要抵押,手续多,周期长,找小额贷款公司,粥多僧少,利率也高,到最后大部分人还是找亲戚借,不够的只好借高利贷。”林宪忠说,合作社成立资金互助社后,情况有了明显改变,成员只需写明自身情况,经理事会核实后,就能贷出钱来。“农民贷款一是规模小,二是急着用。由于信息不对称、手续烦琐、周期长等特点,各大金融机构往往不愿做。资金互助弥补了这一空白,做到了方便快捷。”据温州市农业局经管处副处长潘伯琴介绍,温州市基地生猪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业务后,缓解了合作社资金周转不灵,买苗猪、饲料缺钱的状况,合作社每年10多万头的出栏数对稳定温州的猪价、保证市场供应起了积极作用。
据了解,温州市基地生猪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业务实行封闭运作,只对本合作社成员开放。作为农村金融的创新产品,资金互助为农民提供了聚拢闲散资金的公共平台,小钱积少成多后,再集中贷给有需求的成员,一般以6个月为限。
银行参与 贷款更多
“目前合作社已有股东111人,少则2000元,多则10多万元的入股资金,虽然规模不断在扩大,但仍然满足不了成员的资金需求。”林宪忠说,很多成员的猪舍老旧,面临改造和扩建的需求,可一旦改造,就需一笔不小的费用,他们自己拿不出,社里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扩大规模的计划就这样一年年拖延下来。“前段时间,我们听说瑞安和泰顺等地有几家合作社和银行合作,用合作社股金做担保,银行直接贷款给合作社成员。这种做法我们也准备学一下。”林宪忠说,他们初步设想,合作社放2000万元股金到农行,农行直接把钱贷给资金困难、信誉较好的成员,月利率在0.6%-0.7%之间。万一成员贷款到期还不了,银行可从担保资金里直接扣除。“我们争取将贷款最大额度提高到担保资金的5倍以上,也就是至少1亿元。”林宪忠说,估计这一两个月和银行的合作就能谈成,到时,合作社成员就可以少一些资金的困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