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专版

南雁南麂风光美平阳早香茶飘香

平阳概况

  位于浙江南部东海之滨的平阳县,建县于西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是一个拥有一千七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县。历代名人辈出,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诗人林景熙、陈高,维新思想家宋衡和中国棋王谢侠逊、数学家姜立夫、苏步青等是杰出代表。一千零五十一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呈“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理特征。境内有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素有“碧海仙山”美誉的南麂列岛,有以儒、道、佛三教荟萃闻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群峰环绕,青山绿水,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生态与旅游资源丰富。
  茶叶伴随着平阳走过了1200多年的风雨历程,早在五代时,平阳就已盛产茶叶,吴越王钱俶与五代高僧愿齐在松山品茗论国事。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平阳作为产茶区就已实施“禁榷法”,缴纳茶税。明朝的“平阳蔡家山茶”、清朝的“平阳黄汤茶”,弥香远近,成为全省名茶。民国时期,平阳茶叶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据《平阳县志》(1925)载:“茶之制造品类:有红茶、绿茶、白茶、珠茶、烘青、芽茶、乌龙、寿眉诸目;装有箱茶、篓茶。装箱茶运销处国或牛庄、营口等处,装篓茶运销苏(州)、杭(州)、上海、硖石等处,岁约值银圆二十余万。”可见,民国时期平阳不仅茶类众多,而且远销海内外,成为温州茶区重点产茶县。据《浙江省茶叶志》载,民国28年(1939年),平阳茶厂达54家,占温州茶区82家茶厂的66%;民国30年(1941年),平阳登记在册内销茶商32家,占温州茶区内销58家茶商的55%。
  近年来,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平阳特早茶良种的成功选育为契机,平阳县委、县政府将茶叶产业作为效益农业的主导产业来培育,提出了打造“浙江早茶强县”的现代农业区域品牌战略,致力于文化兴茶、旅游兴茶、品牌兴茶、科技兴茶、龙头兴茶。
  平阳现有茶园总面积3.0万亩,分布在朝阳、南雁、顺溪、腾蛟、凤卧、山门、敖江等20多个乡镇,其中分布在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景区及平均海拔600米的朝阳乡茶园面积达1.8万亩,茶园生态环境优越,为平阳茶叶良好品质奠定基础。良种茶园面积2.0万亩,良种率达66%,2004年平阳县被省农业厅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全县共有茶叶生产企业32家,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3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种茶农户3200多户,茶叶生产从业人员达1.5万人,茶叶已成为山区许多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2010年,全县茶叶总产量680吨,总产值6200万元。
  平阳早香茶,是温州四大早茶之一,因上市早、香气高而得名,是平阳茶叶主导产品,精选“国内罕见的开发名优早茶珍贵品种资源”平阳特早茶春季幼嫩芽叶为原料,采用传统手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工艺精制而成。产品特征:外形扁平光滑、挺直细嫩,色泽翠绿,香气嫩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味甘,叶底芽秀嫩绿明亮、成朵。浙江大学茶学系博士导师童启庆教授赞美该茶为“二月香茶甲天下”,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副会长沈璇研究员题词为:“特早特香、浙江一泡”。平阳早香茶获“2001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浙江省一类名茶”、“温州市农业名牌产品”、“浙江世博十大旅游名茶”等荣誉,供不应求,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杭州等茶叶市场。
  在成功开发生产平阳早香茶产品基础上,平阳县近年来又成功恢复了历史名茶、清朝贡品“平阳黄汤茶”,成功开发了“平阳工夫红茶”,“平阳高香绿茶”等茶类产品,丰富了茶类品种,进一步开拓了市场,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千年古邑平阳,资源和区位优势日益突显,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大胆探索,不断超越,在做大做强茶业的道路上,继续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为农业经济发展,为倡导“茶为国饮”而奋斗。
  好山好水出好茶!又是一年春时节,平阳正是茶香满城、风光无限。热情好客的平阳人民诚挚地邀请您来平阳,品味早香茶清透滋味,游览南雁、南麂的山海美景,感受浙南“延安”的红色情怀,领略苏步青故里的人文气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