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林业

  林权抵押贷款使“活树变活钱”,广受林农欢迎,但在个别地方,这种好事也遭遇尴尬——

这里的林权抵押贷款缘何受冷落?

  宁波市鄞州区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简称鄞州银行)推出林权抵押贷款两年多来,没有一位农户提出申请,而在丽水、衢州等地,林权抵押贷款搞得红红火火。在丽水市,50多万本林权证成为农户的“信用卡”和“小银行”,使“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本、叶子变票子”。那么在鄞州,这样的好事为什么受到冷落?
农民融资渠道多了
  2008年10月,鄞州银行下发《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推出林权抵押贷款,用途为营林生产、森林资源保护、竹木经营加工、森林休闲等,利率给予一定优惠。
  该区有林地总面积68.7万亩,主要集中在章水、横街、龙观等山区镇乡,涉及林农6.7万户。全区共发放林权证7.4万本。如果按照省内其他县市每亩林地质押能贷款1000元计算,可激活资金近7亿元。
  调查发现,林农之所以对此“小银行”无动于衷,是当地林农长期以来有着依靠自身积累开发林业的习惯。“农民投资很谨慎,一般不会去银行借钱搞多种经营。”鄞州银行的蔡宏曾在龙观乡工作多年,熟悉山区情况。章水镇樟村村委会主任崔朋专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他说,全村有山林面积6000亩,户均6亩,一家一户处于小规模状态,未形成规模经营气候。村民主要种植果树、花木、茶叶等作物,绝大多数农民开发资金主要靠自身积累,没有向银行贷款的习惯。
  除此之外,融资方式的多样化,使农民贷款有了更多选择。目前,该区林农融资方式主要有三种:小额支农贷款、民间借贷和“支农宝”信用贷款等。据了解,自去年该区“信用村镇”创建启动后,被评为信用户的农户最高可获得10万元的“支农宝”信用贷款。这样,林农即使有资金需求,也不必采用林权抵押或房产抵押,直接可从银行获得贷款。截至今年1月底,该区已有4779户农户取得了“支农宝”贷款卡,累计贷款1.73亿元。“林权证抵押受冷落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区户均林地面积少,可贷额度低,对林农吸引力不大。”鄞州区农林局党委委员吕飞龙说。
  据测算,该区林农户均拥有林地面积不到10亩,林地流转率不高。至今,依靠林地流转发展起来的茶叶、杨梅、桃等林特业规模种植户不多,全区约100户,涉及林地10余万亩。
配套措施要跟上
  为发挥林权抵押贷款的作用,鄞州银行副行长王军辉建议,加大林地流转力度,把分散的山林集聚到生产经营能力强的企业和大户手上,促进林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在此基础上,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实现“变现资产”,让林农从森林资源中盘出真金白银来,使山林成为能够取钱的“银行”。
  当然,要开展林权抵押业务,相关的配套措施也要跟上。在丽水等地,市、县两级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建了林权管理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和森林资产评估中心等机构,既为森林资源流转提供合法手续,解决了林权流转的法律保障问题,促进了森林资源流转和市场化配置;同时解决了林权抵押贷款抵押物的质押和处置难题,解除了金融部门的风险顾虑,促进了林权抵押贷款的开展,使该市50多万本林权证成为林农的“信用卡”,使“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本、叶子变票子”。“这么好的产品,推出的目的是为了林农增收。”王军辉说。他认为,林地流转使山区农民“人人有山,不需要人人经营山,但人人都可从中受益”,同时,使更多的林农从山林的生产经营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
(张文胜 姜佳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