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原是山野乡间的一种野果,然而,在天台县白鹤镇上联新村,却被人当成宝。女大学生“村官”郑江仙承包了20多亩山地,一口气种了1.2万多株,迈出了自主创业、带民致富的第一步,成为该县100多名大学生“村官”学习的榜样、赶超的标兵,并在2011年2月的新一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为上联新村党支部副书记。日前,其创办的天台县万年覆盆子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天台团县委还将其吸收为青年创业协会会员。
一个敢于尝试的新农民
2007年6月,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郑江仙来到白鹤镇上联新村担任“村官”。个性乐观开朗,加上敢挑担子、乐于干事,她很快与村“两委”干部打成了一片,村里大大小小事情少不了她的参与,村民一谈到郑江仙,无不啧啧称赞。“扎根农村、安心工作”,带着这样的信念,郑江仙一干就是3年。
为帮助上联新村村民走上致富路,郑江仙选择创业,她决定干一番事业,给自己一个交代,给村民一个交代。她发现上联新村山地利用率不高,流转承包不是难题,大量妇女劳动力闲置,用工投劳方便,这些都是创业的筹码。
为选对选准项目,郑江仙依靠人脉资源,通过网上找、朋友帮、镇里干部带,从香榧、油茶、野菜、黄秋葵到蓝莓,筛选了一次又一次。
2009年5月,郑江仙初步决定种植蓝莓,并承包了40亩土地,挂牌成立天台县飞鹤蓝莓专业合作社。但由于蓝莓对土壤的PH值要求较高,她把土样寄到青岛一家大规模蓝莓种植公司化验,向省市相关技术专家请教,得到的结果是:土壤PH值过高,降低并稳定土壤PH值成本高、效果还不一定好。郑江仙选择了放弃。
蓝莓虽种不成了,但郑江仙选择项目的方向越来越清晰,心里也更有谱了:资金有限,投资不能太大;时间等不起,见效要快;良田流转困难,要利用山地;帮带村民是目标,要有较强的可复制性。经过反复比较、斟酌,郑江仙最终选择了投资少、周期短、潜力大、易掌握、见效快的掌叶覆盆子项目。覆盆子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植株定植后的第二年即可开花结果,3-4年进人盛果期,经济寿命可达20年。它的果实酸甜可口,食用和药用的价值都很高,市场需求旺盛,前景广阔。
确定项目后,郑江仙在上联新村承包了23亩山地,签订了10年承包合同,作为第一期种植基地。目前,1.2万多株覆盆子种苗已全部下地,长势良好,郑江仙天天往地里跑,她说:“土地承载着我的梦想,期待来年好收成。”
一位助农致富的“领头雁”
项目落地了,压在郑江仙心头一块石头却没有落地,如何把事业做大,让村民都有事做、有钱赚。
种上覆盆子后,除了在土地流转承包费、雇工劳务费等方面给村民带来实惠外,郑江仙心里有更宏大的蓝图:覆盆子管理粗放,一旦销路打开,适合村民大面积种植。她计划组建覆盆子专业合作社,将上联新村附近的荒芜山地利用起来,向村民无偿提供种苗,帮助技术管理,负责市场开拓,大范围鼓励村民种植。对一些不具备种植条件的农户,郑江仙也有考虑,覆盆子种植规模如果上去了,修剪、施肥、采摘等日常管理需要大量用工,农户就可以到果园里去上班了。据了解,目前除了上联新村,附近如鹤楼、山头姜等村的一些村民,都主动同郑江仙联系,要求试种覆盆子。“自己富,才能带领大家富;做大一个产业,才能带动一批人。”郑江仙说当务之急是把项目做大做强,她计划在未来3年内,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00多亩,形成一定的产业效应,并建立覆盆子采摘游基地,发展旅游休闲等配套项目。
一棵值得扶持的“好苗子”
女大学生“村官”郑江仙试种野生覆盆子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网络上。2月15日,有一网友在“一滴水微博”上发帖:天台县白鹤镇上联新村大学生“村官”郑江仙,春节期间忙着栽种野生覆盆子,在她的组织下,该村已经种下20多亩共1.2万多棵覆盆子苗。她订划在三五年内发展到100亩,建立覆盆子采摘游基地。
当天晚上22:48,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在该网友“天台先锋”帖子下面点评:大学生“村官”要像郑江仙这样,帮助农户发展致富项目。
天台县委书记李志坚得知后,专程带领农业、林特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白鹤镇上联新村,了解郑江仙种植覆盆子的情况和碰到的困难,给她鼓劲加油。
据了解,目前天台县委人才办筹资3万元,作为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项补助经费,支持郑江仙创业;县农业局派出首席农技专家,多次到覆盆子种植基地实地踏看,提供技术指导;县供电局也正着手解决种植基地的农电配套问题;白鹤镇政府还免费为郑江仙的合作社提供办公设备。这些都为郑江仙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覆盆子种植项目也得到了上联新村广大干群的大力支持。天台县人大代表、上联新村党总支书记桂鹏飞说:“郑江仙的创业热情感染了很多村民,都想跟着她试试看,我们会倾全村之力支持她。”该村“两委”干部在分工时,还专门成立了“产业结构调整小组”,郑江仙任组长。
郑江仙说:“大学生‘村官’创业不容易,有这么多领导和群众关心支持我,我一定要把“村官’当好,把项目做大做好,带领村民走上一条致富路。”
丁必裕 陈文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