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就业

农业经营者对用工有新要求

有意跃入“农门”者,你准备好了吗?

  □本报记者 陈鎏琰
  春暖花开,正是农业生产的好时节。
  农忙不得闲。我省各地的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农庄、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用工大户急着雇用一大批农民,施肥除草,开垦种苗,播下丰收的希望。不过,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今,不少农业经营主体在用工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种种养养也是不简单的
“每天工作8小时,日工资30—50元,每个月有固定休息时间,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和柑橘管理……”近日,一份农业企业的招聘广告贴满了台州市黄岩区新前镇的大街小巷,然而,令公司老总没想到的是,广告贴出去了将近一个星期,前来签订合同的一个也没有。
  这家企业负责人赵毅军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为解燃眉之急,公司去附近县市聘请了10位农民工,包吃包住,收入与在城市打工相当,但效果不是很理想。随着农业示范区内企业的不断增多,用工需求将快速增大,提前招聘本想抢个先机,没想到农民不买账。
  种种养养干农活,这还不简单?会有什么烦恼?“不是招不到人,而是招不到合适的好工,特别是长期工短缺;不是活没人做,而是怕活做得不好,不但付了工资,还得承担农活粗糙带来的损失。”兰溪市水亭乡上朱村的新天地现代农业示范园负责人徐志鸿颇为无奈地说道。
  新天地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一个小山坡上,最近正有六七个农民在整地、施肥。这是浙江新天地生态水果种植有限公司的一个大项目,现已承包土地400多亩,准备试种38个品种的精品水果,从2月份开始已种下了大量枇杷、杨梅等果苗。看着那些还很小的幼苗,徐志鸿现在也不知道其成活率会怎么样,因为一些农民工干活态度实在不能让他恭维,“打工者的现状目前很难跟上我用工的要求”。
  前几天种枇杷苗时,徐志鸿让雇来的农民把洞挖得深一点,磷肥施下去后跟泥土拌一下再插苗,但有的人随便挖个坑,肥也不搅拌,结果好多苗被烧死了。现在示范园内也就他们夫妻俩在管理,有时外出有事,加上示范园这么大,难免顾不过来。
希望专业农民多一些
  徐志鸿遇到的用工烦恼,并非个例,不少农业用工大户都有过这样的遭遇。永嘉县小楠溪杨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俊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用的是本地的长期工,合作社的杨梅园里常有10来个长期工在干活,他们责任心强,做事认真,懂的也多。周俊说,搞农业种植受外界影响大,有时苗木种下去要过一段时间才知道成效。合作社与工业企业相比,管理起来更费力。对于长期工,他们要想办法去“巴结”,像年底送点年货、发点奖金什么的,而且前不久又涨工资了,长期工一天工资就100元,还包吃。此外,现在受雇干农活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平时用得多的以50岁以上的居多”。
  同样有难处的还有衢州市柯城区华山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联昌,最近他正为雇工的事为难着,现在懂技术的专业农民太少了,有也会被众多企业和合作社争抢。一些人只会挖挖洞,种种苗,除除草,而像整枝修剪等却大多不在行,要手把手地教,效率不是很高。当然,请专业人士集中培训也是一个办法,可是雇工的流动性这么强,“就怕这边培训好了他又不做,或是被别人挖走了”。
  “农业用工有其特殊性。”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农业生产季节性明显,工期短、工资相对较低,所以务工人员无法固定下来。同时,现代农业对用工者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我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普遍偏大、素质较低,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技术的意识、能力差,“这也是目前农业用工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编后:
  农业领域也遭遇了用工荒,而且农业经营主体对用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招到人、留住人、用好人,一些地方想尽了办法。比如,天台县针对农业季节性用工短缺问题,创建了农业服务总队和农业家政有限公司等服务组织,率先走上了解决用工荒、找活难的探索之路。
  本报“就业”栏目也想为农民就业、农业用工尽一点点力。如果你是农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想招人干活;或者你是职业农民,愿意帮人干农活;或者你以前从未涉足过农业,但今天想跃入充满希望的“农门”,都可以通过农民信箱或dawn306@163.com邮箱留言。留言时请注明你的用工要求、联系人、联系电话等,我们将尽可能在报纸上免费刊登,为农业用工牵线搭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