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黄色免费校车,每天接送学生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除了安全、舒适、便利外,它突出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地理位置差异和族群的差异,是教育难以回避的客观事实,校车为缩小这些差异做出了贡献。
就近入学是北美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但也有特例。为了保证教育公平,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必须给那些地处偏僻的学生一定的“配额”。美国和加拿大地广人稀,除了一些大城市有地铁和非常发达的公共交通外,一般中小城市的交通都不太方便,此时校车的作用就凸现出来,得到“配额”的学生不会因为地理位置的遥远而发愁。
除了地理位置的“配额”以外,高质量的学校还必须给除了白人以外的其他族裔一定的“配额”,使有色人种的孩子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被发给“配额”的弱势群体所居住的地理位置也大多比较偏远,如果没有校车,这部分学生也可能因为居住地离学校遥远而被迫放弃“配额”。有人会问,搬家不可以吗?几乎所有“贵族学校”的地界都是好地段,房价是偏远街区的几倍甚至一二十倍,是那些弱势群体无法承受的。
美国从2002年开始大力推行的“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政策,“贵族学校”拿出一定比例的“配额”,给予少数族裔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已成为北美社会的共识。
在美国和加拿大,校车都是免费乘坐的。庞大的校车费用成为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部分。校车有巴士外形的,也有卡车形状的。美国的校车大多是福特牌的,虽然是公共开支,设施却一点儿不含糊。
北美的校车已经走过了100多年,从爷爷到爸爸再到孙子,三四代人都有可能受过校车的“恩泽”。因此,校车在这里成为人所共知的“特权车”。醒目的“停”告诉你,不论你是谁都要让路,即便总统的车队也不例外。此外,“不能随便超越校车”是每个北美人学车时的第一课。另外,道路上有很多保护学生的指示牌,提醒司机开车时一定要小心。
(摘自《青年参考》 邱风全/文 2011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