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日)
□本报记者 金 茹
鱼和水自古就是血脉亲情,水浊鱼生难,水清则无鱼。
二十一世纪我们需要怎样的“鱼水”关系?浙江省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样说,要把提高渔业竞争力和改善资源环境有机结合,既要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渔业,促进渔业增效,又要加强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保障生态安全。
湖州,这个以水为名的城市,就要打造这样的“生态鱼水亲”。
生态就是循环
湖州处于太湖上游,清澈、碧绿的太湖水日日滋润着这片温柔亲近的大地,造就了湖州人清心淡泊、渴望和谐共存的天性。
湖州中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吴兴区织里镇,成立于2006年,在当地农业企业里还是个“小弟弟”,却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去年,公司第一批生态鳖产品进入市场,售价比同类产品高出一倍多,还围绕生物链发展了虫草鸡、绿壳蛋、优质米等多种产品。产业发展如此迅速,总经理沈永成把这归功于“中湖”拥有“一汪好水”。
和别的公司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中湖”门前的那条“护城河”和基地内一池清水塘,这条宽5米多、占地20亩的小河把公司环绕了起来,清水塘的面积也有10多亩。在寸土寸金的吴兴区,留出这30多亩不派用场的地,在他人看来真是“暴殄天物”,但沈永成却说,这里就是企业发展的“窍门”。
“它其实是个进水净化池。”沈永成说,太湖水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在这个种了水草、养了螺蛳的净化池里“休息”个几天,就能“反朴归真”,成为适合虾鳖生长的好水。而“护城河”则是个出水净化池,种养了水草、螺蛳和滤食性的花鲢、白鲢等。“养殖生产排出的污水也是富营养化的,流入太湖会造成污染,先排放到净化池里,过滤净化后再排至太湖。为此,公司仅管道设备上就投入了100多万元。”
水清鱼才亲。一起前去的湖州市农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别人一亩塘放养1000—1500只的鳖苗,“中湖”只养400只,并套养鱼和虾来消耗养鳖废弃物和水中微生物。“户外生态养鳖生产周期长,三五年内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套养鱼虾后可增加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初步测算,每亩水面套养鱼虾每年可增效2000元以上。“生态养殖业要持续发展,就要走循环农业之路。”沈永成介绍,目前“中湖”的循环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养鳖的水灌溉农田种植水稻,鳖塘的淤泥、鸡粪是稻田上好的有机肥料,有效降解生态鳖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种粮食也不用施肥了。
去年底,“中湖”决定再扩展500亩面积,并把其中300亩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一条稻鳖循环种养的农业新路正逐渐形成。
生态就是和谐
清明时节,寒意仍浓,站在位于太湖西岸的长兴县洪桥镇橡树下村的七斗漾旁,3000亩河蟹养殖基地很安静,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清澈清心。
这里真的是河蟹养殖基地?多年来只知道大闸蟹养坏了太湖水的记者很是疑惑。长兴县水产站站长范益平在给了肯定的答复后,又跟上了爆炸式的一句,“我们是用生态的方法,养好了,河蟹可以让水更清”。
养蟹能让水更清?这里的“生态”又有什么样的魔力呢?
种好一片草,养好一塘蟹,管好一方水。草、河蟹、水这三样看似互不相容、此消彼长的东西,在长兴被生态和谐地联系在了一起。
范益平说,在蟹塘里种草能解决河蟹的饲料问题。经多次试验,蟹塘里没有水草,河蟹就要靠吃配合饲料生活,不仅蟹的营养不平衡,水质还易被污染,特别是夏天,饲料残渣分解快,有害物质增多,水质变坏,蟹壳会发黑影响外观,河蟹也容易生病死亡。
种了水草后,这草便成了河蟹的好伙伴。河蟹栖息在草丛里,饿了就吃水草。高温时节,水草为河蟹纳凉遮阴,还提供了蜕壳隐蔽好场所。范益平说,水草能吸收水中的氮和磷,净化水质。为了尽快消除河蟹吃剩下的残留物,还要求养殖户们在塘中套养花鲢、白鲢、青虾等。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青虾在与蟹的“斗争”中生长,灵活性大大提高,虾壳清爽漂亮,卖相好了很多,成了村民们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经过对各类草的试验,现在以种“伊乐藻”为主,少量“水花生”。平时再投入点玉米、小麦等,亩产河蟹六七十公斤,高的达100公斤。
目前,长兴还在蟹塘推广底部增氧技术,用鼓风机向塘里吹气增氧,加速塘底的残留物分解,水更清了,蟹的抵抗力也更强了。农户们成立了河蟹养殖专业合作社,政府建起了河蟹交易中心,开出了专卖店,河蟹产业在生态的推动下,热热闹闹地发展了起来。
生态就是回归
清溪花鳖、帐子大米……近年来,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名声大震,公司产品在被消费者热捧的同时,也成了媒体报道的热点。公司掌门人王根连对此却十分淡定,他说,清溪品牌其实只是在追求回归自然。
原来,清溪公司的甲鱼从苗种长到二两半或半斤后,都要到外塘再养殖两年,塘底积存的粪便、饵料、肥料等,不再是甲鱼自然生长的最佳环境。于是,公司根据甲鱼的上市时间,捕干塘后种植水稻、大小麦等农作物,消耗掉这些有机物,等农作物收获后再养甲鱼,既改善了养殖环境,甲鱼口感也特别好,连不用施肥的稻米也成了抢手货,每公斤卖到20元。
王根连说,这种回归自然的方法,既保护了生态,又解决了鱼、粮争地的矛盾,同时,保证了水产品和粮食的质量安全,降低成本,好处是“木佬佬”。去年,公司660亩地进行了稻鳖轮作,今年要达到1200亩。
对已快被“神话”了的“帐子大米”,王根连笑言这也只是一种回归。有次,他琢磨着水稻可吸收有机质,不施化肥,能不能让水稻从播种、插秧到收割,都不用喷洒农药呢?
他在小范围做了试验,没想到水稻长势很好。于是他将60亩地,用白色防虫网罩了起来。就这样,没有了虫咬,又与农药、化肥绝了缘的“帐子大米”一上市,售价高达每公斤36元,当年产值40万元。今年还没上市,就已被订购一空。不久前,国家专利局正式受理了王根连的帐子大米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