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3版:农机化

温室大棚、发芽器、流水线……先进设备“武装”农业

水稻育秧“鸟枪换炮”

  □本报记者 俞廷尚 通讯员 丁整 方玉亭
  当前,正值早稻机械化育秧旺季。我省不少农机专业合作社投入巨资,新建智能温室大棚、购入发芽器等先进设备,从浸种到发芽,从出苗到炼苗都用上了现代装备。
智能化育秧中心建设升温
  前不久,上虞市春耕现场会在该市建越农机专业合作社召开,由该合作社投资100万元新建的水稻智能化育秧玻璃大棚、炼苗联连栋大棚,吸引了与会者的眼球。
  玻璃墙制成的透明智能化育秧大棚内,一层层用来放置秧盘的承架整齐地排列着,每层架子上都有喷头,可为秧苗加湿。顶棚设计成一排排的天窗,每排都装有风扇、加热器等。如此先进的配备,让不少同行羡慕不已。
  该合作社理事长王建波告诉记者,该智能化育秧中心建有240平方米的水稻智能化育秧玻璃大棚,还设有3300平方米与之配套的炼苗联体温室大棚,3天就能供应200多亩机插用秧,全年能供应1万至1.5万亩机插水稻秧苗。今年,他将为周边农户提供近6000亩的机插早稻秧苗。
  据了解,智能化育秧中心比传统的大田育秧一年能节省99%的秧田面积,缩短秧苗生长周期10—15天以上,能有效提高秧苗存活率和质量,这里育出的秧苗又齐又壮有利于促进水稻高产,具有省工省本增效明显,大大提高了育秧抗灾能力和机插秧苗商品化程度。
  据不完全统计,到去年底全省智能化育秧中心总数达到了31座。今年以来,我省各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建设水稻智能化温控育秧中心持续升温。“今年绍兴市计划新建5座,永康计划新建两座,全省今年新增数量将不低于10座。”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全省智能化育秧中心的育秧能力将超过20万亩。
种子发芽器走红
  去年,我省早稻育秧期间,连续遭遇阴雨和“倒春寒”天气,使不少种粮大户的早稻秧盘缺苗死苗,直接影响了去年机插面积的扩大。今年,种子发芽器的走红也在情理之中。
  近日,桐庐县农机部门引进了4台2ZF-400型水稻种子发芽器,分别落户“惠民”、“陈鑫”等四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填补了该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缺少机械化种子催芽的空白。
  该县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兆剑告诉记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种子催芽,一批种子需要三天才能发芽,不仅发芽率不理想,芽长还不一致,给机插带来了很多不便,特别是催芽期遇上阴雨天气,还会导致秧子发霉发烂,误了农事。“有了水稻种子发芽器,省心多了!”
  据介绍,2ZF-400型水稻种子发芽器能智能控制谷子发芽最适宜的温度,具有催芽时间短、发芽率高、均匀整齐度好、操作简便等优点。一台发芽器一次性能容纳900斤干稻种,或1100余斤的湿稻种,把浸好的种子放入机器中只需15小时就能完成谷子发芽。
  与黄兆剑一样,王建波今年也购买了3台种子发芽器。他告诉记者,发芽后,采用秧盘播种成套设备装进育秧盘,移至智能化温控育秧大棚,两三天就能移到炼苗棚,几日后就可供应机插。整个机插早稻育秧流程8-10天就能完成。
  种子发芽器的应用,基本消除了气温骤变对发芽的影响。目前,我省已有不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添置了这一装备。有关专家表示,这一设备完善了机械化育秧的环节,将对推进机插发挥积极作用。
  除温室大棚、发芽器等新型设备被采用外,近年来,育秧流水线、粉碎机、筛土机等育秧配套设备逐渐在我省普及,机械化育秧中的各个环节已逐步从头“武装”到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