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菜贱伤农”何时休

  □本报记者 陈鎏琰
  “今年两元一公斤都卖不出去。”近日,台州黄岩区院桥镇浦口杨村蒋云峰家看着家里堆满了小半个客厅的番茄,皱着眉头无奈地告诉记者。蒋云峰今年种了13亩大棚番茄,亩产比去年略低点,刚5000公斤出头。按理说,产量少了,价格应该上去,但今年自番茄开采以来,价格就一路下跌。
  据悉,今年我省部分地区频频出现增产减收的情况,似曾相识的“菜贱伤农”现象再次重现。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强蔬菜产销对接、建立蔬菜生产预警体系已刻不容缓。
价格跌到“心惊肉跳”
  眼下,台州各地种植番茄的农户,都面临着和蒋云峰一样的难处,院桥番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崇森摇着头说,合作社试着按去年每公斤2.2元的价格开卖,但发现“与去年一天能卖四五车相比,现在一天能卖一车就算不错了”,到现在,合作社基地的1500多亩番茄还有近一半没摘完呢。
  杨崇森算了一笔账,种一亩番茄,不算劳力,仅投入肥料、种子、农药、架篷、请小工采摘等,要8000元左右,现在每公斤2.2元的价格,一亩利润尚有2000元左右,但如果价格再往下跌,一年就白辛苦了。
  蔬菜价跌,并非只出现在台州。这几天,在浙江最大的连片卷心菜生产基地海盐,质量最好的卷心菜,价格已经低到八九分钱一公斤,因为卖价根本抵不上人工,菜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卷心菜烂在地里;在上虞,榨菜收购也一直不乐观,“我排了两天一夜了,还没有轮到,不知今天晚上能不能睡个安稳觉。”正在榨菜收购点排队的上虞市盖北镇珠海村农民林志祥向记者诉苦。
  林志祥承包了100多亩海涂地种植榨菜,今年榨菜大丰收,每亩产量达上万斤,比去年增产2000公斤。“原以为今年会有个好收成,但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林志祥告诉记者,“每公斤0.3元的价格,除去种子、人工开支等,基本要亏损了。”不仅如此,今年榨菜收割工的工资却在节节攀升,“目前每人每天的工资已达160元,而一个劳力每天只能收割750公斤左右的榨菜。”林志祥透露。按此计算,产量高的菜农,每公斤0.6元的价格略有利润,而产量低的菜农,则已在亏着本卖了。
价格大跌源自何处
  记者调查发现,价格大跌的蔬菜都集中在卷心菜、榨菜、番茄等,这些蔬菜缘何容易“受伤”?业内人士认为,其中共同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总体种植面积扩大,亩产提高,总量猛增。
  上虞市农林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上虞的榨菜种植面积相对固定,与去年相比,没有大的增长。不过,今年该市鲜榨菜收成相当好,去年平均亩产在3000公斤左右,今年平均亩产接近5000公斤。“一方面是因为今年的天气比较适宜蔬菜的生长,另一方面去年以来榨菜品种得到了改进。”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上虞三统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登高也分析说,榨菜价格不断下跌,还因为今年大丰产,加工企业都希望趁势把价格压下来,造成不少菜农担心万一收购量饱和了,榨菜的价格还会跌,因此急于压价出售。“客观原因之外,更要害的问题还在于,对于仍以传统耕种为主的农民而言,刚刚萌发的市场意识使他们只看到赚钱的风光面,对于可能到来的风险却缺乏防范。”省农业厅农作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农民只管种植不问市场,大部分农户的种植不是根据“市场需求什么我种植什么”,而是看人家种什么赚钱就跟着种,市面上什么卖得贵就跟着种什么,从而陷入“菜贱伤农——减少种植——价格升高——扩大种植——菜贱伤农”的怪圈。
尽早建立预警体系
  “没想到今年番茄价格这么低,早知道有这么多人种的话,我就改种其他蔬菜了。”蒋云峰的一番话,道出了不少菜农对获知市场信息的渴求。
  台州市农业局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仁华说,农户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仍缺少有效的对接。他认为,在农户个人和合作社能力有限的现状下,需要政府更为有效的引导措施。“引导、帮扶发展有特色、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并不是简单的补贴种植、技术服务、招徕客商,相关职能部门对市场的研究还应更细化,信息还应更灵通,引导还应更有力。”王仁华认为,“农超对接”是订单农业的典型代表,不仅有利于降减流通成本、促进农民稳定增收,而且对提高农产品品质,推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种植,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现在最希望有关部门能把这种临时性的“农超对接”常态化、规模化。
  鲜活农产品受不易储藏、包装简单等因素的制约,价格提升非常困难。王仁华认为,大家应学习当地柑橘和西兰花在深加工上的运作经验,通过冷库等贮藏保鲜设施,来调节蔬菜淡旺季,对缓解蔬菜旺季集中上市和淡季供应不足的矛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十分有效。“近年来,我省一直把建立蔬菜产销预警体系作为重点工作,已经在诸暨等5个县(市、区)建立了示范体系。”省农业厅农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强化对蔬菜生产、市场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预警。“能够让菜农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安排生产经营活动,防止盲目跟种。”
延伸阅读
  近日,为应对蔬菜滞销问题,商务部在继续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的同时,迅速出台五项举措,缓解个别地区蔬菜市场供求矛盾。
  一是加强市场监测,做好信息引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加强对主要蔬菜品种价格、销量监测,掌握消费需求变化,会同有关部门了解掌握各地主要蔬菜品种播种面积、长势、产量、采摘时间等生产情况,及时发布蔬菜供应、需求、价格变化信息。
  二是建立对接平台,拓宽流通渠道。在商务预报网、新农村商网建立网上蔬菜对接平台,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积极组织蔬菜生产大户、经销大户、批发市场等在供求平台上发布信息,寻找商机。
  三是开展产销对接,降低流通成本。发挥农超对接、农批零对接等长效机制作用,组织指导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运销企业等与出现“卖难”的蔬菜生产大户、合作社等建立密切产销合作关系,优先销售滞销蔬菜。鼓励当地部队、学校和集体伙食单位等直接采购滞销蔬菜。
  四是组织加工转化,扩大蔬菜用量。协调食品加工企业与蔬菜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滞销蔬菜进行深加工,制成腌制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净菜与保鲜蔬菜等,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增加蔬菜附加值,尽可能减少农民损失。
  五是开展蔬菜收储,调节上市时间。发挥地方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的应急调节作用,临时收储一批卷心菜等具备短期贮存条件的“卖难”蔬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