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许多地方失地农民在增多。尽管各地对农民失地问题很重视,也出台了许多补偿政策,但记者近日参加的一项对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大型调查表明,情况不容乐观。
首先,是农民被征土地的高昂卖价和他们所得补偿之间的不等式。农民们清楚他们土地的卖价,工业用地几十万一亩,开发商品房更是卖到了四五百万一亩,可是农民们得到的补偿呢?大部分农民在一次性领取2—3万元的补偿款后,要等达到退休年龄后,才能拿到每月220元的养老金。
第二个不等式来自心理层面。有位农民算了一笔简单的账:以前一家五口,有五亩土地,吃粮不花钱,吃菜不花钱,还有余粮余菜卖。现在跟城里人一样,生活的花销跟城里人接轨了,而收入却相差极大,年轻人还能找到工作,老年人只能靠每月220元的养老金。
第三个不等式,来源于衣食住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农民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大都位置较偏,生活不方便。同时,子女的就学问题也让他们颇多微词:好学校都离我们非常远,我们的房子都不是学区房,要跟城里的孩子上一样的学校就要交高额的借读费,还不如不做城里人。
有关专家认为,要想解决失地农民的市民待遇,最核心的是将他们真正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有关专家还建议政府盘活失地农民闲置住房,将其改造成公租房,这样失地农民的养老金缴纳就有了可持续的保证。
(摘自《新华日报》汪滢/文2011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