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的狂欢节,许多家长都会为孩子准备一份节日礼物。不过,有专家指出,孩子的成长,需要全方位的关爱,有物质的,更要有精神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精神上的关爱更为重要!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相对来说,孩子与同龄人接触、沟通、交流不多,有些孩子会因经受不了挫折,考试成绩不理想、同学关系紧张等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尤其是平日在家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刚刚上幼儿园、小学时,无法适应、融入到学校的大环境,一时无法接受老师、同学对自己的“不关注”,从而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怎样尽早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孩子一旦出现心理问题,他(她)或多或少会有些改变。专家称,这些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性格上的变化。比如,孩子平时挺开朗、挺活泼的,突然之间会变得有点沉闷,不爱动了,内向、胆怯;或者以前这个孩子无忧无虑,现在突然变得敏感、多疑了;以前这个孩子挺温和的,现在动不动就发脾气……
其次是行为上的变化。比如,孩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饮食上也开始出现问题,厌食或者食欲不振,抑或暴饮暴食;以前喜欢上学,突然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和家人或者同伴交流,甚至不愿意出门了……
最后,还有情绪上的变化(总是不高兴,特别爱哭或者别烦躁)、躯体上的变化(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或者出现睡眠方面的问题)等。
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判断孩子存在心理问题了,也就是说,这是孩子在发出心理异常的信号了!
孩子的心理问题来自哪里
孩子怎么会有心理问题呢?这些问题究竟来自哪里?专家称: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百般宠爱,就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而有些父母自己在工作中承受了很大压力,他们会把这种压力强加给孩子,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等等。另外年轻的父母需要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不少孩子虽然名义上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大部分时间是跟保姆或祖父母度过的。而事实上,孩子十分需要父母的关注和爱,只有时刻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爱,他们才会确定:我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不是因为我某次考出了好成绩,不是因为做对了某件事。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建构健康的自我,才能真正全方面健康成长。
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
一旦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对孩子的影响重大。专家称,如果得不到尽早干预,就可能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
儿童时期是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环境,让他们的身边不存在争吵声,不存在来自大人、家庭的压力。其次,要把孩子当成朋友,快乐地听完孩子的话,并且给予积极的回应。最后,不要让孩子孤立无援,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一些安慰,让他们知道自己不孤单。专家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内心的小世界,多去关注他们,多去陪陪他们,多带他们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孩子多参加展现自我的活动,哪怕表现很一般。其实,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父母不但要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更要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我们该怎样当好父母
很多年轻父母能意识到自己在关爱孩子的心灵健康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可具体哪些行为做得不对,他们并不了解。那么,在专家眼里,合格的父母究竟该怎么做呢?
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她),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同时也比较伤孩子的自尊。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要帮助孩子去分析其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报综合
相关链接
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
1.多动症
主要表现为身体活动过多,情绪容易冲动,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走神,作业不能认真完成,以致影响学习成绩,这很可能是一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即我们常说的多动症。
多动症的患儿,形如顽皮儿童,但两者却有本质上的区别,顽皮儿童对自己兴趣之事注意力非常集中,且行为有目的、自控能力很好。多动症儿童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2.学校恐惧症
患有学校恐惧症的患儿,平时往往是优秀学生,他们学习认真、主动,成绩优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严,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也很高。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一旦某次学习不如意即出现不敢去学校,不敢见老师与同学的情绪。于是,每天上学之前会出现心神不宁、哭着要求不去学校,有时患儿诉说头疼、头晕、腹疼、恶心、呕吐、出汗、腹泻、尿急等症状,一旦决定不去上学后,患儿症状很快就会消失。若勉强送去上学,他们会表现出在教室里如临大敌一样难受,坐不宁、听不进,还会出现肚子痛、呕吐,最终不是逃离学校就是被老师送去医院。奇怪的是,这些孩子双休日在家看书、看电视、做游戏、做功课时一切正常。
3.强迫症
有的患儿会不停洗手,多次检查门窗是否关上,反复整理书包等。另有一些患儿却不断地想一些问题,如“2+2=4对吗?会不会等于3,为何一定等于4而不是……”这种多次重复想某个问题或做某些动作,称为强迫思想或强迫行为。患儿自知不对却无法控制,称为强迫症。强迫症状的出现往往伴有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严重时会影响到患儿睡眠、社会交往、学习效率、饮食等多个方面。
4.学习技能障碍
这些患儿形如多动症,但学习困难比多动症更为严重。因为他们的学习技能发生问题,除了多动症状外,还发生倒读、倒写、计算困难等症状,他们常常将“P”写成“b”,将“E”写成“王”,将“+”当作“-”运算等,如此颠倒紊乱,学习自然变得十分困难。
5.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是不自主的、反复的,一小群肌肉快速抽动为主要状症的儿童心理障碍。表现为无目的地挤眉、眨眼、吸鼻、努嘴、点头、伸脖、踢脚、扭动手等,有些患儿还不断发出怪声。这些怪现象入睡后消失,紧张时加剧。这种症状往往是在胆小、多虑的性格基础上受了若干刺激以后所发生的。
6.焦虑症
焦虑症是最多见的儿童情绪障碍,表现为焦虑不安、心神不宁、坐立不停、心烦意乱、无心学习及参加文体活动。除了这些焦虑的心情和不安宁的外在表现外,还见有心悸、气喘、出汗,甚至腹痛、恶心呕吐及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而且常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为突出表现,为此很多家长误认为孩子患了什么疾病,多次去儿科检查,却查不出什么问题。儿童焦虑患儿常有认真仔细、胆小多疑的性格,在某些精神因素如亲人重症、意外事件或学业挫败等影响下而发病。
7.行为问题
有的儿童表现为经常咬指甲、趾甲、指(趾)甲周围的表皮、末节指端皮肤,尤其是情绪紧张或课业负担太重时更甚至。有的孩子表现为说谎、打人、逃学、偷东西等。